本單元人文主題是藝術之美,分別從音樂、繪畫、京劇等方面讓學生了解藝術文化,感受藝術之美。語文要素是“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寫自己的拿手好戲,把重點部分寫清楚”。在教學設計時,需要關注到這兩點語文要素。
一.導入:
1.這個單元的藝術之旅中,高山流水的琴聲余音繞梁,三日不絕,讓我們領略了琴曲的高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斗牛圖》告訴我們藝術創作離不開細心觀察;天籟之音《月光曲》猶如行云流水,讓我們產生無限向往。這節課,讓我們來認識我國的國粹——京劇。
什么是京劇?請看這個視頻。
2.看了這個片段,相信你對京劇有了初步的印象,我們可以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了解更多京劇知識。這是一篇自學課文,研講題目下方的學習提示,弄懂本節課學習的目標。
二.學習《馬鞭》部分
(一)讀《馬鞭》這一部分,邊讀邊展開想象想畫面,畫出你認為有趣的詞句,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邊。
自學:默讀,批注。
互學:小組內交流;組長主持,有序交流;再自由表達,補充質疑;組長總結,形成小組成果。
句式:我劃出的詞(句)是……,讀到這些句子,我想到的畫面是……,從中我讀到了……
展學;小組展示。其它同學補充、評價或質疑。
在展學過程中,有學生提出按自己的想法交流,沒有按照句式。老師應靈活掌握,給學生說之所以用這個句式,是想讓大家在交流時有點“抓手”,如果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交流。
預設:
1.京劇繼承、發展了中國傳統戲曲的表現手段,終于戰勝了這種尷尬——用一根小小的馬鞍就徹底解決了,而且解決得無比漂亮。
2.這根虛擬的馬鞍給演員以無窮無盡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揚,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大還在家門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我們抓住“高揚”“低垂”等動詞展開想象,就能讓文字變成一幅幅畫面,讀起來也充滿快樂。
3.納鞋底時,鞋底是實的,線可是虛的,但在演員手里,“無”遠遠勝過了“有”。
4.“酒宴擺下——”主人和客人舉杯喝酒,一杯又一杯,但就是不見吃飯吃菜,可客人也一樣“飽”了。
學生從這些句子里,展開想象,演員在臺子上的表演,甚至可以做動作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來。這一說一演把文字后面道具的虛實結合趣味就體會出來了。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萬雄兵,臺上演員演的真實有趣,臺下觀眾看得興趣盎然,看京劇看得就是這個“趣”,讓我們讀出這個“趣”,讀好這個“趣”。
5.約定俗成是什么意思?
(生活中哪些事情是約定俗成的?坐公交車給老人讓座,有人要求你這么做嗎?大家不約而同的遵守的習慣、認識。)
(6)馬鞭使用還有一套約定俗成的方法呢!
預設:古代皇帝用的器物都是黃色的,象征尊貴。所以馬鞭也是黃色的。
西楚霸王項羽——項羽的烏騅馬號稱“天下第一駿馬”,一匹黑馬,通體黑緞子一樣,用黑色鞭子。
呂布——呂布的坐騎是赤兔馬,“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紅色鞭子
劉備——奔跑速度飛快,辛棄疾在《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提到了盧白馬:“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奔跑速度飛快。背負劉備擺脫追兵,救了劉備一命。
穆桂英——中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之一,用粉色的。
(二)播放《智取威虎山》和《拾玉鐲》片段
學生觀看馬鞭怎樣發揮作用,演員怎樣“無中生有”把穿針拉線,這樣簡單的動作,那么惟妙惟肖地表演出來。
視頻《智取威虎山》片段
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舞臺上的楊子榮,在茫茫雪原上一棵樹突然倒下橫在你的眼前,手持馬鞭的你會怎么演?(比劃比劃)你拿的是馬鞭,實際上騎的是一匹馬。
(馬跳過去)道路突然結冰了,又會怎么演?
你們就是一個個演員,每個人的表現都不一樣,真是虛擬的馬鞭給演員無窮無盡的自由。
《拾玉鐲》片段
你看有意思吧,我看有的同學不由自主的跟著比劃起來了。你能看出來她剛才在干什么嗎?(穿針、搓線、縷線)你看到針線了嗎?
沒有——雖沒有針線,但是你卻看到她在干什么。這就是虛擬的道具。
總結:一個簡單的穿針引線,臺上卻足足演了兩分鐘。“無”遠遠勝過了“有”。看京劇不僅僅是看動作、看文化,更是看演員細膩的表演。
三.學習《亮相》部分
1.讀這一部分,說說動態的亮相和靜態的亮相分別是什么?你在戲劇中看到過嗎?給大家講一講。
同桌互相交流。全班交流。
2.知道什么是亮相了吧!老師給大家京劇《八大錘》中的片段,大家認真看,看到亮相的地方你就喊停。
視頻京劇《八大錘》片段
怎么樣?這樣的表演讓我們百看不厭,課文這個片段寫得也非常生動。再把課文讀一讀,想一想怎樣給家人朋友介紹“亮相”。
總結:一個亮相,一動一靜,透過演員細膩傳神的表演,我們看到了一個個愛憎分明的人物,一個個屹立在心里的英雄形象。看京劇還要看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
四.課后拓展
這些詞語都和戲曲有關,你了解哪些,說一說?(可以讓學生提前搜集相關資料,試著理解詞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