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我追劇的腳步總是跟不上潮流的更迭,《人民的名義》送審片都瘋傳了一個月了,我卻還沒看完,昨晚看到四十多集,就是侯亮平被誣陷的片段,高育良與老師的談話間意味深長的說了一句“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p>
這句話出處的故事,我曾讀過,猶記得是帶著青年時的憤慨、帶著對周伯仁的惋惜。
公元322年,晉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亂,其弟王導及家族受牽連,為了請罪一大早王導帶著王氏子弟跪在宮殿門前等候皇上發落。這時周靑進宮,王導希望周靑能替他說些好話,便小聲對他說:“伯仁(周靑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苯Y果周靑就當沒聽見,昂首走進宮去。等他從宮里出來,已經喝得暈乎乎的,王導和他招呼,他還是不理不睬,一邊走還一邊嘀咕:“今年殺賊子,取個斗大金印……”
后來王敦總攬朝政,要收拾周靑遂詢問王導:“周靑也算是個人才,是不是給個官當當?”連問了幾次,王導因想起周靑曾在宮門口不幫自己的事就一直都沉默不語。王敦見他這樣就眼中兇光一閃:“如果不配為官,那么應該殺掉!”王導還是沉默。于是,周靑被王敦殺害。
后來,王導有一次在整理中書省的文件時,才發現周靑極力維護自己為自己辯白的奏章。又聽說了那天自己跪在宮門時,周靑一進宮就激烈地維護王家全家,只不過沒有在自己面前表示出來而已。聯想到自己卻在能救活他的時候沒有伸手相救,一股強烈的負罪感涌上心頭,他回家后對兒子們說:“我雖不殺伯仁,但是伯仁卻因我而死。幽明之中,負此良友呀!”
周伯仁是用心去交王導這個朋友的,他以為王導知道他的心;而王導,名為世族豪門之首,卻在交朋友的時候,不能交心,只通過外在言行判斷敵我。
可悲、可憐、可嘆,名臣就此妄冤。魏晉風骨不僅僅是清談與玄學,更重要的是那份濃濃的人文情懷。王導虧欠周伯仁,甚為多矣!
再回到《人民的名義》,就容易理解高育良說這句話的意思了,在他的眼中,侯亮平這位高徒就是為了保全自己而冤死的伯仁,比起王導,他更多了幾分可惡,可惡在犧牲高徒是在對全局完全知曉的情況下決定,可惡在犧牲高徒是為了保全自己利益的自私前提下,可惡在犧牲高徒的同時還是標榜著自己的決定是出于對大局的考慮,而非一己之私。
正應了那就話“真壞人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假好人”。
說到這里,可能又有人會談論如何分辨好壞善惡。筆者想說,黑白之間還有豐富的色度,無法定義什么是好壞,且用孔子與子貢的對話留白,是非曲直,人心各異。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鄉里的人都喜歡他,這人怎么樣?”)
子曰:“未可也?!保ㄟ@還不能說他就是好人?!保?/p>
“鄉人皆惡之,何如?”(“鄉里的人都厭惡他,這人怎么樣?”)
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保ā斑@也不能說他就是壞人。最好是鄉里的好人都喜歡他,鄉里的壞人都厭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