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我承認今天的題目有些“雞凍”。原因無他,又被一篇陳年雞精文惡心了一把。
下午收拾家,在書柜中找出一大捆初中時的雜志。收拾累了隨手抽出一本《讀者》翻看。此時,目錄中一篇被我用鋼筆劃住的文章映入眼簾——《養成一個好習慣,你只需21天》。現在仍記得那時看到這篇文章的狂喜,再對比這十幾年來自己的親身檢驗,感觸尤深。
那時中考要考體育,我印象里自己最怵的是1000米長跑。所以從一上初三起就堅持每天晨跑1000米,要是那時有微信,我想大多數面臨中考問題的學子都是晨跑達人。考試是應付過去了,可是跑步的習慣真沒養成。再說學英語,高中時有段時間我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讀寫計劃并每天堅持,結果跟跑步一樣,也是淺嘗輒止,沒有持續下來。再比如讀書,我愛書,可參加工作后藏書的增加速度遠遠大于自己讀書的速度,期間我也用過各種激勵法改善這種狀況,可效果不明顯。
上邊這幾個跨越十幾年的例子,每一個我的執行都遠遠大于21天,但結果都一樣,沒能堅持下來,究其原因,還得從“21天”的源頭找起。
養成習慣需要21天這個說法源自美國整容醫生馬爾茨寫的一本書《心理控制術》。書里寫到,馬爾茨通過觀察發現,整容后的人需要21天來適應他們的新面貌,而截肢病人出現“肢幻”體驗往往也需要21天才能消退。書里面記錄的例子所表述的本來只是習慣某種變化,并非養成一個習慣。
那實際養成一個習慣需要多久呢?
倫敦大學的科學家做過相關實驗:他們招募了96名對養成新習慣感興趣的志愿者,讓他們每天重復一項與健康相關的活動,持續84天,看看有多少人能形成習慣。
最后經統計,用時最短的參與者僅用18天就養成一個習慣,用時最長的直到第84天都沒有養成習慣。然后科學家們繼續研究這些到最后都沒有養成習慣的志愿者,最后發現最慢的耗時170天才能養成習慣。最后研究者們還順手算了養成習慣的平均天數——66天。
但這個實驗仍然不是很準確,因為實驗內容是讓志愿者養成一些平時生活中有益健康的小習慣,比如每天堅持喝8杯水,晚餐后散步等等。如果遇到我在上邊提到的那些較難的習慣,絕對不是66天能搞定的。所以,養成習慣這件事遠比我們想象中要難。
為什么養成一個習慣這么難?
習慣之所以稱為習慣,就是我們不需要消耗意志力就能去執行的能力。就像我自己的經歷,每天晨跑、學英語之所以沒堅持下來,就是因為渴望輕松的動機在與意志力的博弈中最終占據上風,所以習慣的養成就是本能動機與意志力拉扯的過程。
我們平時刻意養成某種好習慣時往往喜歡用天作單位來衡量,但是一旦達到你所要求的目標天數,動機就變成零,剩下就只能靠意志力來維持。隨著時間的推移,意志力的子彈也逐漸耗盡,這就造成了常見的半途而廢、淺嘗輒止。
所以歸根結底,想要養成一個好習慣,靠得還是動機耗盡之后的意志力。
現在想想那時的“21天習慣養成法”之所以能流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作者給大眾提供了“21”這個很短的時間,給人一種養成習慣很容易的幻覺。其實,世間哪有這種一蹴而就的好事,如果真的這樣,那豈不是人人都是活字典,世上沒有失敗者啦?
你要是問我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幫助自己更容易養成一個好習慣,我無法告訴你,因為我自己也被這樣那樣的問題所困擾。但有一條:不斷重復是個很好的竅門。不要考慮天數,把動機的消耗降到最低,只需不斷重復,大家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