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第一章 教育的目的
關于懷特海《教育的目的》讀了好幾遍,記住的也就是“浪漫——精確——綜合”,今年參加《教育學經典閱讀》也是為了跟著老師,在伙伴的協同下,真正把這本書讀懂,讀透。這幾天把郭冰博士的導讀又聽了一遍,對本書的框架有了簡單的了解。本書是根據懷特海幾年內演講內容的整理,也是他關于英國當時教育現狀的一些思考。作者開篇就針對英國當時教育缺乏明確的教育目的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要塑造既有廣泛的文化修養又在某個特殊方面有專業知識的人才,他們的專業知識可以給他們進步、騰飛的基礎,而他們所具有的廣泛的文化,使他們有哲學般深邃,又有藝術般高雅。P1
【無論是百年前的英國,還是現在互聯網時代的中國,我們都需要擁有廣泛的文化修養的人,他們得體的談吐,優雅的態度,以及廣博的學識都讓人身心舒適、愉悅。就像我們大家都喜歡的董卿,兒時的童子功大量的文學積累為她后來的主持生涯助力,而從小養成的良好的閱讀習慣也讓她成為了終身熱愛閱讀的人,所有,這些都助力她在事業不斷向前。而現在提倡的匠人精神不是對專業人士的肯定嗎?】
接著,他指出——自我發展才是最有價值的智力發展。強調了自我發展的重要性。【我理解的自我發展就是人的向善的、向好的內驅力,有了這樣的內在愿望,就能克服所有的難題勇往直前。就像尼采說的“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為了成長自己心目中想要的樣子,就會極大限度的克服智力上的困難?!?/p>
懷特海告訴我們,在訓練一個兒童的思維活動時,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那種“呆滯的思想”——那些僅僅被大腦所接收卻沒有經過實踐或驗證不具有普世性的知識。就是說正確的知識必須實用過,驗證過,并能在不同的條件下都能成立,“放之四海而皆準”,套用現在時髦詞匯就是“普世”的意義?!疚覀儸F在學到的知識都是前人實踐、驗證的,我們是通過閱讀他們留下的各種著作獲得的,獲得知識時,沒有了興奮和激動,沒有了喜悅和幸福?,F在在應試政策下,孩子們的課業負擔越來越重,每一科都有大量的知識要求背誦,大量的習題和卷子等著孩子們去完成。他們已經沒有了自由的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沒有了可以自由馳騁的想象力,只是機械的完成各種卷子,儼然成為了學習的機器?!?/p>
如何才能避免思想的僵化,懷特海接下來重點強調了兩條戒律:一、不要同時教授太多的科目;二、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徹。教授大量的科目,卻只是蜻蜓點水地教授一點皮毛,只會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識的被動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如果只給兒童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讓他們對所學的東西進行自由的想象和組合,他們就會利用這些所學的知識去認識世界,并在現實生活中加以運用。這些孩子自己的發現(discovery),就是一些普遍的、基礎的概念,這些概念能夠幫助孩子理解他生活中涌現出來的層出不窮的各種事情,孩子就是要這樣來生活。【避免思想僵化要做好兩點:授課要少而精;教就教透徹。因為教授的內容少,學生才可能有自由的可支配的時間,他們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游戲,可以去思考,哪怕是與課程無關的內容,他們的思維沒有停止運轉。蘇霍穆林斯基也說過:自由支配的實際對于全面發展和形成他們的智力的、審美的興趣和需要又是必不可少的。孩子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才能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觀察自然,游戲娛樂,閱讀書籍,才會從課本中走出來去過自己喜歡的生活,才會發揮聰明才智,活躍思維?!?/p>
只要擁有多姿多彩的生活孩子才能成為生活的主人,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在生活和活動中他們才有機會活學活用學到的知識。只有過好每一天,珍惜每一個當下,我們才能很好的鏈接過去并展望未來,否則未來也只能存在于虛幻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