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研討:
新學期開學之后,班里小A同學(男生)狀況頻出,表現為遲到、上課睡覺、不寫作業、影響周圍同學等,與班級要求、氛圍格格不入,據小A父母反映,在家小A頂撞父母,從不做家務,經常玩手機到深夜……你所帶的班里有這樣“特別”的學生嗎?如果遇到這樣的孩子,怎樣與他交流,怎樣對他進行教育引導?
【點評專欄】
首先感謝紅蕾老師提出的話題,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狀況頻出”學生的各種問題。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小A是初三的學生,新學期開學不久就成為了班級里“特別”令人頭疼的學生。
對于小A呈現出來的問題,伙伴們的研討內容主要側重兩個方面,艷芳、董沛、珊珊研討的重點在于溝通,紅蕾、俊鋒研討的側重點在于接納,這兩點我都很贊同。
根據我的了解,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心理容易有閉鎖型的特征,雖然他們內心世界非常豐富,但是并不愿意輕易與人交流,我推測小A的家庭氛圍和與父母溝通的方式出現了問題,所以與小A談話是緩和矛盾的一個重要辦法。想要走進小A內心,需要協調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董沛老師說,不僅中學生有這樣的情況,小學生也有類似的問題,這些問題令老師和家長手足無措。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特別”的孩子,他們在學習、生活、行為等方面與其他孩子存在一定的差異。這類孩子往往需要我們更多的關注、理解和支持。針對班里這類“特別”的學生,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運用共情,了解學生狀況。對于這類學生,我們需要用共情的辦法,深入了解他們的家庭背景、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方面。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否存在心理問題,是否需要尋求專業心理輔導等。
其次,進行家訪,雙向奔赴。我會帶著了解到的情況,到小A家中,聽小A的父母講述小A成長中的故事,對于故事中溫馨的畫面,我會表示非常贊許,用真心喚醒小A父母和小A內心的溫暖與和諧,這樣既能樹立家長的信心,又能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實現雙向奔赴。
第三,尊重學生個性,因材施教。就像珊珊老師說的,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樹葉,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的個性、興趣和能力存在差異。我們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給予他們足夠的愛和關注。對于這類“特別”的學生,我們更應該尊重他們的特點,不給他們貼標簽,不把他們的“特別”行為視為問題,要試著去理解他們的需求。
第四,創新班會,活動育人。一個良好的班級氛圍對于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為學生營造積極向上的班風,重視集體育人的效果。比如舉辦一次“夸夸同學的閃光點”為主題的班會,讓全班同學講出鄰桌或者前后桌同學的優點,初中生最在意的是在同學眼中的形象,可以多幫小A找一些閃光點,用集體的輿論驅動小A做出改變,引導小A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最后,構建家校共同體,協同育人。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成長具有深遠的影響,對于小A這樣的學生,我們需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指導他們正確的教育方法。同時,可以邀請家長參加學校的活動,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實現協同育人。
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管理者,更是學生成長路上的心靈導師,關于班級建設和學生轉化問題,不會一蹴而就,面對這類“特別”的學生,我們需要持續跟蹤,用心觀察,隨時調整教育策略,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解決問題,讓學生的成長之路灑滿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