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在這件事上太特么有天賦了!
最近發現自己有個天賦,就是特別有想象力。
不想運動時,我可以列出13條理由:
1 好busy
2 心情好blue
3 運動裝備太low
4 一個人運動太lonely
5 Gym太遠了
6 可能會遇到花癡(雖然從未有過)
7 好飽
8 好餓
9 好困
10 好累
11 聽說附近又開了一家川菜(這特么有關系嗎?)
12 聽說最近禽流感(這和你有毛關系?)
13 樸槿惠下臺了(......)
所以,我可以心安理得地停止健身一年多。
直到昨天鏡子里驚鴻一瞥,發現馬甲線消失,只剩下脂肪一堆。
我搜腸刮肚也找不出一個合理解釋來論證馬甲線的消失和脂肪的形成。
2 我們都有病
發生了什么?
為什么看著自己一步一步墮落,我沒有采取任何行動?
溫水煮青蛙的主角,臨死前是否有機會瞥到事情的真相?
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給我個理由先”。
人做或不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一個理由或動機的。
做或不做的理由,歸根結底都會指向個人的價值取向“趨利避害”。
如果某事被你認定是“利少害多”,你就很難行動,反之,某事被你認定是“利多害少”,你就很容易行動。
“利”有長期之利和短期之利“害”有長期之害和短期之害。
行動的理性判斷公式:
長期之利+短期之利-長期之害-短期之害>0就做,<0就不做
行動的非理性判斷公式:短期之利-短期之害>0就做,<0就不做
事情就簡單了,在健身這件事上,我使用的是非理性判斷公式:短期之利(1次健身對身材影響不大)-短期之害(每次30時分鐘的流汗痛苦)<0,所以我沒有行動的動力,剩下的事情就是從13條借口里挑1條,合理化自己的不作為就好了。
大多數朋友和我一樣,下意識使用非理性判斷公式。
這種短期思維就是一種病,短期看不出什么,長期危害卻大得很。
馬甲線的消失還能再練出來,溫水青蛙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這樣的例子不要太多:
前幾年咬咬牙過2年緊日子就能擁有北上廣深的房子,放棄,理由是短期緊日子太痛苦。現在是不是特別想坐時空機器想回到N年前,抽自己幾十個耳光,把“買房”二字刻在臉上,每天照鏡子的時候預告一下N年后房價會漲到均價10萬。
不持續學習精進職業技能、溝通管理能力,因為每天刷微信微博打游戲更爽,結局很可能是被企業拋棄,然后40歲和應屆畢業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3 WOOP:輕松實現愿望的秘密武器
有病就得治。
好消息是,世上真的有法子可以這種病。
神器:WOOP“心理比對+執行意圖”
美國紐約大學&德國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加布里埃爾·厄廷根(Gabriele Oettigen)教授綜合20年實驗研究成果提出WOOP思維理論:W(愿望,Wish)→O(結果,Outcome)→O(障礙,Obstacle)→P(計劃,Plan)。
通過這種思維方式,那些參加了厄廷根教授調查研究的人員在戒煙、減肥、提高學習成績、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商業經營效率等方面都有了顯著轉變。
此處省略14萬6千字,如果感興趣,請購買閱讀《WOOP思維心理學》。
以下是WOOP工具卡片,用來幫助實現愿望。
來來來,外灘三少爺帶你體驗一段WOOP的神奇旅程。
首先,找一個安靜不會被打擾的環境,深呼吸,放松,接下來的5分鐘完全屬于你。
W:Wish,設定一個你內心最渴望的、有挑戰性的、可以實現的愿望/目標。
例如:每周到健身房鍛煉3次,每次30分鐘
O:Outcome,實現這個愿望/目標可以帶來何種結果?你會有何感覺?花1分鐘充分想象實現愿望/目標后的最好圖景,充分感受實現愿望/目標后的感覺?
例如:很爽,旺盛的精力,隔壁老王艷羨的眼神。
O:Obstacle,是什么困難/障礙阻止你實現愿望?可能是某種情緒,某種信念,或是一個壞習慣。好好想想到底是什么障礙。找到主要的困難/障礙后,列個清單,花1分鐘充分感受它。
例如:累、感覺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餓
P:Plan,用如果/那么(if/then) 來設定應對困難/障礙的反應。
if感覺累then 就穿上運動鞋去跑步
if感覺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then 就喝杯水去運動
if餓then 吃一小塊巧克力就去運動
是不是很簡單、很好操作?
But“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知道WOOP僅僅是打開了一扇門,你需要每天練習WOOP直到它成為你的習慣,從此過上開掛的生活。
以上WOOP方法步驟源自http://woopmylif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