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下集
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風險投資家,就是普遍被任命曲解的概念。很多一線的創業者有時候或多或少都曲解從事風險投資的機構和個人。他們最常說的話是:
你們不是風險投資嗎?沒有風險干嘛讓你們投資?
這事最典型的望文生義,風險投資模型其實也很簡單,通俗點講就是:
鎖定一個增長最為迅猛的領域,然后在那個領域里投資很多可能超速增長的初創企業。以期得到最大化收益的同時,從概率上保證總體風險降到最低。
VC其實是最懂得如何避險,而風險投資模型設計,也是為了避險而不是冒險,目標有兩個:
盡可能獲得最大化收益;
盡可能降低系統化風險;
為了獲得最大化收益,要鎖定認為增速迅猛的領域。比如在過去10幾年,互聯網領域的發展優勢,“天然”就是其他“傳統”領域的成千上萬倍。這種鎖定本身也是降低系統化風險的手段之一,而后他們還要在領域去篩選誰是第一,誰增長最快……甚至把前三名都投一遍,此后還要和其他的VC抱團取暖,同舟共濟……這些都是為了降低系統化風險——而不是人們想當然的那樣“竟然是在冒險”。
雖然名字里有“風險”兩個字,但實際上,他們是避險高手,而不是冒險高手。
他們不屑于充當勇敢者。
雖然,當別人那么稱呼他們的時候,他們也無所謂反正“教育他人不是應該干的事”;
甚至,他們常常也樂于順應大眾的理解,是不是說一些“風險我們去冒,你們把事做好”之類的話。
實際上,越小的風險獲得越大的利益才是他們的價值觀,也是資本這東西骨子里應該追求的東西,不是嗎?
我們的語言有很大的欺騙性,我們嘴上說勇敢,可能是魯莽;我們嘴上說風險投資,可能是冒險投資。
我們喜歡用玩和炒來說投資,其實這樣的心態蘊含著很大的風險。
覺得只是玩玩,所以做不好也沒關系,只是炒炒,有點風險也沒關系。
有這樣的心態,就不可能認真對待投資理財,更不可能在這個領域積累下專業知識,無法獲得令人滿意的回報也就不足為奇。
我們說過為了與他人合作需要“放棄部分安全感”,但這本身肯定不是鼓勵冒險。在兩件事上一定要注意安全,一定要學習并積累如何避險的經驗:
資本安全上;
人身安全上;
人們為什么普遍傾向于在資本上無視風險的存在呢?就是因為人普遍沒有資產管理的經驗,關于資本的恐懼,尚未形成“記憶基因”。
若是桌子上擺著一把槍,小孩可能會拿起來玩,完全不會想到那可能是會致命的東西……若是小孩看到一條蛇,可能早就嚇得哇哇大哭了。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我們每個人的記憶基因,有很多恐懼,無需講解,無需教授,天然就懂,天然就會,天然就感受得到。
現在再看,人類對財富,對資本的認識,實在不多,不夠,不久,實在是太少,太短,太不夠,想想,以下都是毫無疑問的事實:
1,人類對財富的認識其實沒有多久,在人類使用貨幣到現今才幾千年,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就是很短的時間;
2,長期以來,人類之中擁有足夠財富人的比例一直是很低的,可以忽略不計;
3,整個人類,除了一個民族(猶太人),迄今為止都會妖魔化一個概念——復利,這可是財富領域里最重要的概念;
4,人類從未停止過動蕩,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每一次動蕩本質上都是對財富擁有者的殺戮,于是關于財富的基因事實上很難繼承;
5,人類真正認識到市場的好處(從真正只是研究的角度,而不是憑直覺),是僅兩三百年才有的事,中國更慘,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啟這方面認知;
6,人類真正開始研究經濟運作規律,從亞當斯密開始,至今不過300年;
7,人類對投資市場的探索,只不過200年才開始的,美國股票市場是1792年華爾街變的一顆西印度常綠樹下的露天交易開始的;
8,人類對概率的真正認知,從十六十七世紀,對概率的研究脫離賭博,應用到資本上,應用到風險評估,這進程上個世紀才起步,至今100年不到……
也就是說,在財富和資本領域,對于風險的認知,對整個人類來說,根本不可能產生“基因記憶”,根本不可能天然就懂,天然就會,天然就知道該怎么做;當然最可怕的不是不懂,而是明明完全不懂卻不知道自己不懂,甚至覺得自己很懂……
人類與大自然大面積共處的時間是數十萬年,可謂經驗豐富;
可是人類與資本打交道,卻相當于全然沒有經驗。
而關于冒險的記憶基因,人類是在與大自然斗爭的過程中養成的。可現在若是把這些經驗運用到與資本打交道,與資本共處上,基本是不適用的。
這個是不變的生存法則,開車入市,生活亦如是,投資,創業均是如是——只要涉及到人身與資本:
1.安全第一
而后才是下一條原則:
2.成為專家
錘煉自己的學習能力,需要什么學習什么,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然后向專家一樣思考,決策,行動。
專家不會輕易冒險——雖然電影小說里經常描述他們在關鍵時刻如何冒險,因為那是大眾娛樂,不那么描寫大眾不刺激。
成為專家有很多好處:
首先,會對投資有合理的預期。沒坐過功課的人對預期要求越苛刻,期待越離譜。
其次,你會保持理智。心理學家研究如果把自己1/4的資產拿去投資,無法對它視若無睹。專家懂得如何分配投資,讓自己保持理性,做出盡可能準確的判斷。
最后,心態會平和。專家也會失誤,也會有損失,但是只要他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他就有機會運用自己的知識重新來過。
別人也許會贊賞你的勇氣,但勇敢從來都是不應該需要自我證明的東西——這真是在跟世界唱反調,它教育我們要勇敢,卻從來不告訴我們,那是他需要的不是我們需要的。
要知道,只有愛面子的笨蛋才需要證明自己的勇氣。
他們不懂的是,面子雖然保全了,他們卻早已成為時間的對象——
多次用勇氣維護面子而冒險,從概率上來說遲早出事。
所以要認真仔細地:
3.看傻瓜們冒險。
看多了你的避險經驗就豐富了。
如何區分自己是在看傻瓜冒險,還是自己正在被當作“冒險中的傻瓜?”有一條簡單樸素的標準:
能否清晰的說出行動依據。
如果你的依據只是“別人都這么說”,“小道消息”,“大家都這么想”那么你被當作傻瓜的幾率會比較大。
有獨立判斷的人,一定有清晰的依據。即便不是每次都對,但可以根據反饋來修正。
只有在這個時候你才是真正在磨練自己的判斷能力。否則就很可能變成別人學習的標本。
最終的結論是這樣的:
做事之前一定要想清楚,深入思考到你的結論已經和大多數人不一樣了——要做到“特立獨行且正確”才行。這時候你做出來的事情,別人看到會嚇到,認為你在冒險,而你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
思考行動
1,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就算是文盲也千萬別冒險》,可以找來看看,加深下大家對風險的意識;
2,你有沒有看到過人家有很大收益,覺得人家是冒險獲得的?你現在重新想下,別人是否真的在冒險,是不是因為你不懂?
3,你有沒有做過什么事情是沒有風險,但是別人確認為你在冒險?因為他們看不懂,所以也覺得你不懂,但是“敢”做,覺得你很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