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的剛需是避險

相信你從小到大,一直被這樣洗腦過——反正我自己確實是被這么洗過的:

想賺大錢?那就得有冒險精神!

這是最普遍,最有害的“坊間傳說”——到了現代,可能得用這個詞:“都市傳說”。在所有文化里,每個小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都以“膽怯”、“懦弱”為恥,都以“勇敢”、“堅強”為榮——而“冒險”,顯然是彰顯勇氣的最常用方式。

包括我(李笑來老師)在內,很多人在小時候都有過類似的“游戲”:看馬路上開過來一輛車,然后就飛快地跑著穿過馬路,然后一群小朋友就在那里洋洋自得、沒心沒肺地哈哈大笑……(許多年后,自己學會了開車,才反應過來,那大卡車司機更可能是自己嚇壞了,而不是“氣壞了,所以在那里使勁兒罵我們”……)

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并不是風險本身,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冒險。

我們小時候做過的這種“游戲”,現在想想實在是后怕,能夠活下來實屬幸運。因為這種沒必要的冒險,即便風險再低,也架不住你做的次數多,最后中彩。

很多情況下,如果我們沒有做過詳細的研究,就不會發現大量潛在的風險。

要時刻警惕一點:

很多風險是客觀存在的。

這一點并不以你的個人意志為轉移。

只要這件事里存在不確定因素,就一定有相應的風險存在。如何通過巧妙的設計,規避掉不必要的風險,就是我們平時最需要打磨、最重要的投資技巧。

關于冒險這個概念,觀察者和行動者的理解很可能非常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這有點像什么呢?比如,腦外科手術醫生做開顱手術的時候,他的每一個動作“看起來”都是“危險”的,一點點的失誤就可能造成很嚴重的后果……可這是觀察者的角度。從行動者的角度來看,首先,他的目標是成功而不是冒險;其次,他就是被高強度訓練來完成觀察者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的;還有就是,他是專家,他知道什么危險什么不危險,他知道怎么做是真正的冒險,他更應該知道怎么做才能有效地避險……

于是,在整個過程中,觀察者時時刻刻“體會得到”各種危險,心驚膽戰,覺得行動者在不斷冒險,最后因為冒險而成功。

可實際上,行動者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避險上,而不是如何冒險上。

于是,請你仔細想想,當我們看到有人完成高難度動作的時候——我們是觀察者,他們是行動者——他們若是“經驗豐富”,那所謂的“經驗”,更可能是“避險經驗”,而不是“冒險經驗”;而如若不經提醒,我們這些觀察者就可能出現理解偏差,誤以為人家所擁有的那豐富的東西是“冒險經驗”。


你的投資依據必須靠且僅靠你自己的深入思考。

大家永遠要記住:

聽多數人的話,參考少數人的意見,最后自己做決定。

這是我在各種場合下,反復提到的一個原則。

從眾很容易,你不需要思考,只要把自己的大腦托付給大眾即可。但是你同樣無法享受“特立獨行且正確”所帶來的收益。

其實不光是投資理財,這句話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得到運用。

我們之前一直強調注意力的珍貴。我們通過各種方式節省下來的注意力,就是為了最后把它運用到提升自己的判斷力上。

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學會如何合理地規避風險,這些都是最需要我們投入注意力的事情。

冒險常常是他人對冒險者的理解,而不是所謂“冒險”成功的人的行動。

現在大家熟悉的概念“風險投資機構”(VC),就是一個普遍被民眾誤解的概念。連很多一線創業者最初的時候都會或多或少曲解從事“風險投資”的機構和個人。他們最常說的話可能是這樣的:

你不是風險投資么,沒風險干嘛讓你投資啊?!

這是最典型的“望文生義”。“風險投資”模型其實也很簡單,通俗點講,就是:

鎖定一個增長最為迅猛的領域,然后在那個領域里投資很多有可能超速增長的初期企業,以期得到最大化的收益的同時,從概率上保證總體風險降到最低……

VC 其實是最懂如何“不冒險”的。而風險投資的模型設計,也是為了避險,而不是冒險,目標有兩個:

盡可能獲得最大化收益;

盡可能降低系統化風險

我們的語言具有很大的欺騙性。

我們嘴上說“勇敢”,實際上在表達“魯莽”;我們嘴上說“風險投資”,腦子里想的卻是“冒險投資”等等。

很多時候,我們的語言已經表達了我們的態度。

比如當涉及到投資領域時,很多人喜歡用“玩”和“炒”來描述自己的行為。

這樣的語言背后隱藏著很大的風險。覺得自己只是玩一玩,所以做不好也沒關系,認為自己只是炒一炒,所以冒點風險也無所謂。

因為這樣的心態,你就不能認真對待投資理財,更不能在這個領域積累下專業知識,所以無法獲得令人滿意的回報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兩件事兒上一定要注意安全,一定要學習并積累如何避險的經驗:

在資本安全上;

在人身安全上。

可人們為什么普遍傾向于在資本上無視風險的存在呢?總體上來看,就是因為人類普遍沒有資產管理的經驗,關于資本風險的恐懼,尚未有機會形成“基因記憶”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人類對財富、資本的認識,實在是不多、不久、不夠,實在是太少、太短、太不夠了!想想看吧,以下都是毫無疑問的事實:

1.人類對財富的認知其實沒多久。你看,人類開始使用貨幣至今不過幾千年而已,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是相當短的一段時間;

2.長期以來,人類之中擁有足夠財富的人群比例一直是非常非常低的,那比例其實低到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

3.整個人類,除了一個民族(猶太人)之外,迄今為止都會多多少少妖魔化“復利”這個概念——這可是財富領域里最重要的概念(后面根本沒必要跟著一個限定詞“之一”);

4.人類社會從未停止過動蕩,古今中外都一樣,每一次大的動蕩本質上都是對財富擁有者的殺戮,于是,關于財富的基因事實上很難持續傳承;

5.人類真正認識到市場的好處(從真正的知識研究角度,而不是“憑直覺”),不過兩三百年而已(中國更慘,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才重新開啟這方面的認知);

6.人類真正研究經濟的運作規律,從亞當·斯密開始計算,迄今也300 年不到;

7.人類對投資市場的探索,只不過是 200 多年前才開始的(美國的股票市場是從 1792 年華爾街邊的一棵西印度常綠樹下的露天交易開始的);

8. 人類對概率的真正認知,從十六、七世紀開始,對概率的研究脫離賭博,應用到資本上、應用到風險評估上,這進程一直要到上個世紀初才算起步,迄今 100 年不到……

也就是說,在財富與資本的領域,對于風險的認知,對整個人類來講,根本不可能產生“基因記憶”,根本不可能“天然就懂、天然就會、天然就知道該怎么做”。當然,最可怕的不是不懂,而是明明完全不懂卻不知道自己不懂,甚至覺得自己很懂……

人類與大自然大面積共處的時間是數十萬年,可謂經驗豐富;可是,人類與資本打交道,卻相當于全然沒有經驗。而關于冒險的基因記憶,人類是在“與大自然斗爭”的過程中養成的。可現在若是把這些經驗運用到“與資本打交道”、“與資本共處”上,基本上肯定是不適用的。

這是不變的生存法則,開車如是,生活亦如是,投資、創業均如是——只要涉及到人身與資本:

1.安全第一;

而后才是下一條原則:

2.成為專家;

錘煉自己的學習能力,需要什么就學習什么,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然后像專家一樣思考、決策、行動。

專家輕易不冒險——雖然電影、小說里經常大肆渲染他們如何在關鍵時刻“冒險”。因為那是大眾娛樂,不那么描寫,大眾不相信。

成為專家的好處有很多。

首先,你會對投資有合理的預期。

做過咨詢的人都有這樣的感慨:

越是沒做過功課的人,要求得越苛刻,期待得越離譜。

真正的專家知道,風險永遠不可完全消滅,進而也就不會做出不切實際的預期。

其次,你會保持理性。

心理學上已經做過研究,當你把總資產的1/4拿出去冒險,你將無法對它視若無睹。

真正的專家,懂得如何去分配資產,讓自己始終保持理性,做出盡可能準確的判斷。

最后,你會心態平和。

專家也會失誤,專家也會損失。

但只要他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他就一定有機會運用自己的知識重新來過。

知道自己永遠有專業知識可以依靠,在任何情況下都容易保持平和的心態。

別人也許會贊賞你的勇氣,你卻需要知道,“勇敢”從來都不應該是需要自我證明的東西——這真是跟整個社會唱反調,它教育我們要“勇敢”,卻從來不告訴我們,那是它需要的,不是我們需要的。

要知道,只有愛面子的笨蛋們才需要證明自己有勇氣。他們不懂的是,一時的面子保全了,他們卻早已因此成為時間碾壓的對象。

所以一定要認真仔細地:

3.看傻瓜們冒險。

看多了,你的避險經驗就豐富了。

如何區分自己是在“看傻瓜冒險”,還是正在被當作“冒險中的傻瓜”?

這里有一條簡單樸實的判斷標準:

能否清晰說出“行動依據”。

如果你的依據只不過是“別人都這么做”、“大家都這么想”、“我得到了小道消息”等等,那么你成為被別人觀察的“傻瓜”的幾率就很大。

有獨立判斷能力的人,總能給出清晰的依據,即便它不是每次都正確,但一定是可以通過反饋來修正的。

只有在這個時候,你才是真正在磨練自己的判斷能力。否則,就很有可能變成別人學習的標本。

最終的結論是這樣的:

做事之前一定要想清楚。深入思考到你的結論已經和絕大多數人不一樣——要做到“特立獨行且正確”才行。這樣的時候,你做出來的事情,別人會嚇到,他們覺得你在冒險,你卻知道實際上是怎么回事兒。

最后,有一本書,必讀:《Fooled by Randomness》,作者是Nassim Nicholas Taleb,也許是目前地球上最聰明的幾個人之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