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有關剛需,大家要好好想這個問題:
在你最關心的兩個——賺錢與投資,請問一下兩個之中,那一個應該是剛需?
冒險
避險
正確的答案是“避險”。和普遍的觀念與宣傳不一樣,投資成功的核心肯定不是冒險精神;若是一個人在投資領域“敢于冒險”勤于冒險,肯定是因為他太窮了——你覺得這事為什么呢?
相信從小到大,一直被這樣洗腦過:
想賺大錢,就得有冒險精神!
這個是最有害的民間傳說。在我們的文化里,每一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中,都以“勇敢,果敢”為榮,以“膽小,怯懦”為恥。而冒險,顯然是彰顯勇氣的最常用方式。
包括我在內,很多人在小時候都有過類似的游戲,看馬路上來了一輛車,然后飛快的跑穿過馬路,然后一群小朋友在那洋洋自得,沒心沒肺的哈哈大笑……許多年后自己開車了,才反應過來,那大卡車司機更可能是自己嚇壞了,而不是生氣,所以在那使勁罵我們。
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冒險,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冒險。
我們小時候做過的這種游戲,現在想起來實在可怕,能夠活下來實屬幸運。
因為那種沒必要的冒險,即便風險再低,也架不住你做的次數多,最后中彩。
很多情況下,如果我們沒有做過詳細的研究,就不會發現大量潛在的風險。
要時刻警惕一點:
很多風險都是客觀存在的。
這一點并不以你的個人意志為轉移。
只要這件事存在不確定因素,就一定有相應的風險存在。如何通過巧妙的設計,規避掉不必要的風險,就是我們平時最需要打磨,最重要的投資技巧。
關于冒險這個概念,觀察者和行動者理解可能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這點像什么呢?
比如,腦外科手術醫生做手術的時候,每一個動作看起來都很危險,一點點失誤就可能造成很嚴重的后果……這個是觀察這的角度。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從行動者的角度看,
首先,他們的目標是成功而不是冒險;
其次他們就是被高強度訓練來完成觀察者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的;
還有,他們是專家,他知道什么危險什么不危險,也知道什么是正確的冒險,更應該知道怎么做才能更有效的規避冒險。
于是,在整個過程中,
觀察者時時刻刻體會到各種危險,膽戰心驚,覺得行動者在不斷冒險,最后因為冒險而成功。
而實際上,行動者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避險而不是如何冒險上。
于是你仔細想想,當我們看到有人完成高難度動作的時候——我們是觀察者,他們是行動者——他們若是經驗豐富,那所謂的經驗,更可能是避險經驗,而非冒險經驗。而若非提醒,
我們這些觀察者很可能出現理解偏差,誤以為人家所用的豐富的東西是冒險經驗。
我在價格很低的時候買入了大量比特幣,后來大漲沒有賣,大跌也沒有賣……于是就有人說:“你膽真大!”也有人評價:“做大事的人就要敢于冒大的風險!”
真的嗎,真的像他們看到的,想的那樣嗎?
“價格很低”是相對于當前的價格。我買的第一批兩千一百個比特幣均價六美元,現在700美元,比特幣曾經長到1000多美元,有經過三次夭折,其實那個時候人們同樣認為已經太貴了賺不到錢了,實際上對我來說,我在這樣的時候購買,并不是冒險,因為:
如果他竟然是對的,那么他一定不止這個價格;
我只不過把最初花費四千六百元買的股票,在其已經價值十幾萬美元的時候賣掉,之后在買入比特幣,所以即便他化為烏有,我也沒什么不能承受的。
我從十幾美元下跌的時候開始反復買入,最后均價一美元左右,直到預算花完,實在沒錢了——這個過程中,從我的角度看,我并沒有冒險。
當人們恐慌,覺得比特幣已死的時候,我反復閱讀各類文章,沒有看到任何站得住腳的理由(真的一條都沒有……這很奇怪,也多少令我迷惑;而直到2014年12月,大漲過后腰斬,網絡上文章再次完全重復之前的論調,當然他們確實不是剽竊別人幾年前的文章,只是沒有了解歷史),
于是,我認為他們是錯的(即便他們人多勢眾,人多和理正從來都沒有半毛錢關系),
于是,按照我的思考結果,我應該持續買入,買不動就拿住,反正賣出肯定是錯的。
在當時的情況下,按照我自己的邏輯,不買了才是冒險呢!,因為長期來看,我的結論是這個東西不知道能漲到多少。
當時的情形反差很大,那些私下交易把比特幣按照從今天來看過于低價賣給我的人,一方面他們對我說“謝謝”(竟然有人真花錢買這個東西),另一方面他們夸我勇氣可嘉(因為他們當時心在心里暗自慶幸,自己終于解脫了)。
再后來,比特幣價格一路漲到1000多美金,六個月時間不到,我沒有賣,中間經過三次腰斬,我也不動。這真的是勇氣嗎?我真的在冒險嗎?其實對我來說都不是,因為:
離我成本價值還很遠很遠,對我來說,那有什么風險?
請注意,以上的例子,是我個人當初對于自己投資比特幣的思考,他在文中僅限于作為“行動者往往更關注避險”的一個例證,絕非投資建議。別理解錯了,竟然把它當作投資依據——
你的投資依據必須靠你自己的深入思考。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大家永遠要記住:
聽多數人的話,參考少數人的意見,最終自己做決定。
這事我在各種場合下反復提到的一個原則。
從眾很容易,你不需要思考,只要把大腦交給大眾即可,但你也無法享受“特立獨行且正確”帶來的收獲。
其實不光投資理財,這句話可以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們一直強調注意力的寶貴。我們通過各種途徑節省下來的注意力,就是為了把它投入到提升自己的判斷上。
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學習如何合理的規避風險,這都是需要我們投入注意力的事情。所以,與大多數人想象的完全不同,我其實是屬于風險厭惡型的。小時候不是這樣,覺得冒險是證明勇氣的方法。后來讀書多了歷史看明白了才知道:
冒險常常是其他人對冒險的理解,而不是所謂“冒險成功”了的人的行動。
哥倫布之所以成為冒險家,是因為只有他真正相信地球是圓的——那時候能夠真正理解這事的人不多,堅信到愿意用行動去證明,用商業去收獲的地步。
看得人覺得是在冒險,做的人是因為深入思考之后不得不做——因為思考越深入的人,越傾向于越堅定的遵循思考結果。
(上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