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120不解釋,IMDB更不用說。
個人年度觀影前三,今年看過最棒的戰爭片。
《血戰鋼鋸嶺》注定會載入影史。
錯過了能夠在電影院觀看《勇敢的心》和《啟示》的機會(好吧,雖然這兩部我真的還沒看,雖然它們真的如雷貫耳)。但梅爾吉布森自2006《啟示》后,十年磨一劍的《血戰鋼鋸嶺》,我知道必須必須必須去電影院看了。
而電影真的沒讓我失望,下半場的戰爭場面看完,我只想說,臥槽!你的血漿快濺到我身上了!
很難用語言形容觀影中情緒和心情,只感覺很熱血!很燃情!很震撼!
可能這是戰爭影片中最真實還原戰場的一部電影!
至少在我目前看過的電影中,還未能如此真實地感覺到槍林彈雨的現場帶給人的壓抑。
影片中,正面被爆頭濺射出來的血漿,被手雷炸丟了雙腿血肉模糊的畫面,被噴火槍燒著全身的日本兵的慘叫和奔走,子彈打穿身體崩裂的皮膚,還有炮火轟炸中亂飛的軀體……
你能想到,你想象不到的場面,在《血戰鋼鋸嶺》中都真實地展現無遺,在某一個瞬間,甚至感覺到原來臨近死亡的那一刻,生命原來如此渺小而卑微。
如煉獄一般的場面血腥得讓人感覺恐懼而緊張,甚至連喘息的空隙都覺得壓抑。
論場面,論手法,梅爾吉布森都創造了一部影史級別的影片。《血戰鋼鋸嶺》戰爭場面中隨便攆出一分鐘就可以甩國產電視劇好幾臉。
可能這也是我見過最平庸的美國個人英雄主義電影!
《蜘蛛俠》里的彼得在此片中飾演了這個不碰機槍的醫護兵德斯蒙德。
其實開始很難想象那么瘦小的“蜘蛛俠”怎么能夠撐起一部抗戰英雄的影片,而直到電影到了戰場的時間段,原來這部電影是最適合他的。
在影片中,他的舉動和表情都特別憨厚,特別笑起來簡直癡呆到不行。
開始階段,像一貫好萊塢的影片風格,這種小人物英雄都會被各種奚落、嘲諷和排擠,而他只堅持自己對個體生命的信仰。
如果你覺得后面這個小人物醫護兵會有多么夸張地爆發個人英雄主義,一次扛好幾個傷兵,槍林彈雨狂奔而毫發無損,并沒有。
他就是像平常人一樣一個傷兵一個傷兵地救,口里叨念著,讓我再救一個,讓我再救一個……
當然,如果只是講戰爭真實場面和個人英雄主義的話,《血戰鋼鋸嶺》也很難算得上是經典的電影。
能成為被傳頌的影片,必然也會有它的細膩的劇情和正義的思想。
《血戰鋼鋸嶺》里所表露的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對反戰主義和和平主義呼吁,對戰爭殘酷的揭示,它都做到了。
除此之外,影片前一個小時的背景交代,有德斯蒙德和多羅茜之間愛情的溫情浪漫,也有德斯蒙德在生活和愛情中的幽默風趣;有對德斯蒙德童年暴力家庭的的憐惜,也有對他父親走不出戰爭創傷的同情。
很多人說前一個小時劇情背景交代的太冗長太無聊,但正是這么多平淡生活的交代,才能和后面的戰爭場面形成強烈的對比。只有對德斯蒙德的成長環境,才能讓我信服在鋼鋸嶺上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
圣經中強調,奪走一個人的性命,在上帝看來是最惡劣的事情。
雖然影片中,德斯蒙德對不肯持槍的信仰過于固執,但對他來說,這種固執是對生命的尊敬,最好的表達方式。
而且,女主怎么會突然這么美!美的像油畫里的人一樣!特別是開場護士服的那個裝扮,簡直迷死人了!(不好意思嚴肅的影評中不小心想到了女主烈焰一般的紅唇……)
影片讓我想起了李安的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從細微的角度詮釋戰爭的殘酷,那種壓抑并無法讓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但《血戰鋼鋸嶺》是毫無掩飾地展現戰爭的現實,全片熱血而沸騰。
《血戰鋼鋸嶺》沒有用3D真的是值得慶幸的事情,如果3D的方式呈現,可能很能在光線上達到清晰的效果。
而我在想如果《血戰鋼鋸嶺》也拍成120幀的畫面,我想會比《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更加讓人震撼,而且前半小時的畫面也會更加美麗。
看到一個對戰爭片很棒的衡量標準,“優秀的戰爭片,不會美化現場,不會粉飾死亡,不會丑化敵人,不會無視常識,最重要的,不會宣揚戰爭。”
這些,《血戰鋼鋸嶺》都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