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從這一年以來母親來到身邊,感覺自己的生活態度變得慵懶起來。不知道是不是為了隨大流或者領受母親的那份關心,生活習慣也隨之改變。
? ? 十幾年的獨居生活讓我有應對生活自理的能力。雖然不是父母眼中那個能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賢惠氣質,但是照顧自己的時候也能自得其樂。同時,時間的日積月累中對照顧自己也有一份心得,清晨那種簡約的早餐習慣和母親的做法截然不同。每一頓飯她都會用心對待,餐桌上十分豐盛,如果沒有達到她心中的進食標準,她都會自責說自己的飯菜沒做好。帶著對母親的認可和敬意,我開始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但是十幾年形成的自我飲食風格又豈是那么容易忘記的呀,但眼前卻又讓人無法辜負。我開始走向另一種適應,帶著一種對母親的理解。
? ? 正當我覺得自己在釋放某種理解時,實際上是我知道自己陷入了某種誤區。
? 今天下午,母親對于自己去銀行存續時候發生的事情反復強調,尤其是查詢時候對于轉存的利息發出百般質疑。我不由得指出來以后去銀行有條有理把情況問清楚算清楚,這樣避免給自己留下后顧之憂而且總是耿耿于懷。之所以對她說這些,是因為前兩天剛就這個問題討論過,但今日依舊沒能放下。不知道是我過于理性的談話觸動了她還是怎樣,只見她一臉委屈和憤怒:“我還要聽你指指點點和嘮嘮叨叨,我受的氣已經夠多了。”我知道,因為第一次說的話都是安慰讓她很受用,所以現在的“忠言”就顯得“逆耳”。我慢慢解釋:“我一沒指責之心二無嘮叨之意,就是給你提個建議,告訴你以后可以怎么做!”但是母親并不領情,獨自走進房間去了。
? ? 這反應讓我十分錯愕,我想,這種做法對她不是真的幫她在解決問題嗎?此刻,我知道她是不可能去理解和接受的,因為她只是需要獲得綿綿不斷的情緒價值。
? ? ? 我終于也不再說什么,同時也更加知道,不要試圖認為誰會有義務去完全理解自己,也不要苛求他人的理解,即使父母也不例外,真正理解唯有我們對自己發出的一絲體諒。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