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與華書房#華杉注王陽明《傳習錄》【76】

名聲和實際,孔子孟子王陽明都說:一定不要讓自己的名聲超過了實力,這樣才扎實,才踏實,才夯實,才壯實,永遠游刃有余,生生不息。名聲超過了實際,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本來好好的,非要拔高自己扮名流、名士,譽滿而毀至,自己又沒那個實,就虛了。

【先生曰:“為學大病在好名。”

侃曰:“從前歲自謂此病已輕,比來精察,乃知全未。豈必務外為人?只聞譽而喜,聞毀而悶,即是此病發來。”

曰:“最是。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全是務實之心,即全無務名之心。若務實之心如饑之求食、渴之求飲,安得更有功夫好名!”

又曰:“‘疾沒世而名不稱’,‘稱’字讀去聲,亦‘聲聞過情,君子恥之’之意。實不稱名,生猶可補,沒則無及矣。‘四十五十而無聞’,是不聞道,非無聲聞也。孔子云:‘是聞也,非達也。’安肯此望人!”】

王陽明說:“為學的大病,在于好名。”

誰不好名呢?名氣可不只是虛榮,名氣就是財富,名氣就是權力,個人不要名,也要公司有名吧?品牌要有名,有名,就是定價權,就有溢價啊。

薛侃說:“從去年起,我也覺得自己好名的病已經輕了,最近認真省察,才知道完全沒有!難道我真的十分在乎別人的看法嗎?只是聽見人家夸譽,就高興;聽到人家詆毀,就郁悶,這就是好名之病發作了。”

我們可以對照自己,是不是聞譽而喜,聞毀而悶呢?還是聞過則喜,聞毀而無所謂?聞過則喜,證明一心想改過,想進步,有人批評自己的過錯,就是又發現了一個可以改善的地方,當然高興了。遇到別人詆毀我呢,如果詆毀是出于誤會,《論語》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被人誤解也不生氣,才是君子。如果詆毀是出于惡意,普魯士戰略家克勞塞維茨有一句話:“批評意見無論多么荒謬,至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別人看問題的角度。”嘿!他居然從這個角度來批評我,這不又學到了嗎?總之,你若自信,知道自己是干嘛的,就不太在乎別人的詆毀。甚至覺得有人詆毀也不錯,因為可以降低大家對你的期望值,如果人人都覺得你是圣人,那才是把你裝進了道德的籠子里,一點干“壞事”的自由都沒了。

王陽明回答薛侃說:“正是如此,名聲和實際相對應。務實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輕一分。如果全是務實的心,就沒有求名的心了。如果務實之心如饑之求食,渴之求飲,哪有功夫去好名呢?”

務實還是求名,我還是用義襲而取和集義而生來理解。求名,是義襲而取;務實,是集義而生。求名求多了,超過了實,弄成個名不副實,名下不來,實又上不去,給自己找難受。所以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名聲不要超過實力,這樣才扎實,才踏實,才夯實,才壯實,永遠游刃有余,生生不息。名聲超過了實際,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爬得高之后下不來,摔得狠之后起不來。周圍的例子太多了,本來好好的,非要拔高自己扮名流、名士,譽滿而毀至,自己又沒那個實,就虛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王陽明又說:“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這個‘稱’,念四聲,不是一聲,也是名聲超過實際,君子引以為恥的意思。實力和名氣不想稱,如果活著,還可以彌補。如果臨死也沒解決,帶著虛名進棺材,那就永遠無可挽回了。”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這句話在《論語》里就沒頭沒尾一句,“稱”念一聲還是四聲都可以。不過,這句話《史記 孔子世家》里面有,是孔子晚年回到魯國后說的: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后世哉?” 乃因史記作春秋。

孔子說:“不成啊!這樣不成啊!一個君子,最痛恨的是死后沒有留下聲名。我一生周游列國,我的主張卻始終沒有得到施行!我拿什么留給后世子孫呢?”于是就根據歷史記載,做《春秋》,著書立說,傳諸后世。

按《史記》的上下文,“稱”念一聲,稱道的稱,不是四聲,相稱的稱。王陽明將之解著四聲。

“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出自《孟子》:

徐子曰:“仲尼亟稱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徐辟問孟子,孔子那么贊賞水,贊賞什么呢?

孟子說:有本之水,滾滾流出,晝夜不停,填滿了溝溝坎坎,再往下流,注入江河,流向大海。無本之水呢,就像七八月間的暴雨,聲大勢大,嘩啦嘩啦溝渠都滿了,但你等它干涸退去,站那兒就能看見。所以說名聲超過實力,是君子之恥。

王陽明說:“孔子的另一句話:‘四十五十而無聞’,也是說不聞道,不是說不聞名。這里的‘聞’,是孔子的另一句話:‘是聞也,非達也’的聞,這是聞名,不是賢達。孔子他老人家,怎么會用聲名來評價人呢?”

“四十五十而無聞”,出自《論語》: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不聞焉,斯不足畏也已。”

一般解著:孔子說,后生可畏啊!哪知后一輩的人趕不上今天的人呢!不過,一個人如果到了四十歲五十歲還沒有名聞于世,也就沒什么可畏的了。后生無名,但是不可輕視;但是如果到了四五十歲還沒名,這人也就不行了。

不過,王陽明說,這里的聞,不是聞名,而是聞道。如果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聞道,那就沒什么可畏的了。

“是聞也,非達也。”出自《論語》,子張問什么是達人。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張問孔子:“一個士,怎么才能做到達呢?”

孔子說:“你說的達,是什么意思呢?”

子張說:“一個達人,在一國之中,必然聞名一國,在自己家族中,必然聞名一家。”

孔子說,那你這是聞,不是達呀!

達是什么呢?是通達,是到達,到位。內有諸己而達于外,心中有誠,肚子里有貨,自然發散出來,到達于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達,通過修養自己,到達全天下。

這“達人”呢,質直而好義,他不是有心求別人知道自己,而是為人質樸正直,行事好義,事必求當其理。合乎義理就做,不合義理就不做,篤篤實實。

對別人呢,察言觀色,時刻注意照顧別人的感受,反觀自己說話做事的得失。

慮以下人,是常存謙退之心,不敢忤慢他人,總是注意把自己處在別人之下,不行我就退一退。

為什么要這樣呢?因為達人啊,最怕的就是德不配位,名不副實,所以寧退勿近,才能進退自如。不怕被人占便宜,就怕不小心占了別人便宜,多留余地,才能游刃有余。

達人這樣做呢,人人都歡迎他,他去哪都能達。他不求名譽,而名譽必歸之,他就既聞又達,聞達于諸侯了。

聞呢?

聞,是“色取仁而行違”,簡單的說,就是“裝”!張居正說,德修于己,而人自信之,這叫達。而聞人呢,存心就要聞名,矯飾情貌,做出個善人君子模樣,這叫“色取仁”,而實際呢,行違,做的不是那么回事。但是他裝得像啊,所以全家贊譽,天下聞名。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的《傳習錄》學習參考書目:

《傳習錄 明隆慶六年初刻版》,王陽明撰著,謝廷杰輯刊,張靖杰譯注,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