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人在探究教育的本質時常常愛引用一位學者如是的話:“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新教育實驗從一個人的念想,到燎原全國的民間教育改革運動,萬千新教育教師破繭成蝶、紛彩異呈,奇崛之力也正是源于喚醒和推動。
筆者多年關注新教育實驗涌動的浪潮,在寫作《極目新教育》一書,采擷一朵浪花時,選取了郝曉東對同仁的一次“搖動”,那是他在網上直播《泊船瓜洲》的授課:
……研討課開始。屏幕上的字行魚貫跳出,挾帶著情感的熏風,理性的思辨,巧妙的插言,睿智的應變,穿越古今,聚焦當下。郝曉東和天南地北的網師學員們步入京口瓜洲一水之間,于山重水復中此呼彼應,在春風明月里相濡潤染,思路從布疑而至清醒,心境自詰問贏來豁朗,思維的星光爍爍閃亮,靈感的清泉汩汩流淌。兩個小時不知不覺地疏忽而逝……(《極目新教育》第235-236頁)
由此結緣,彼此關注而至神交。2021年夏初,他向我發出了為新網師學員視頻講話的邀請;雪落冬日,又發出了“特別期望”我能撥冗為其新作寫序的誠約。在品閱《教師成長力:專業素養發展圖譜》的電子書稿的驚喜中,腦海里郝曉東作為新教育實驗典范教師的形象愈發豐滿了起來。
?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影響人成長的不是環境,而是人對環境的個體性理解。”郝曉東深以為然。他最初就讀于一所“四流大學”,但這恰是他時時自醒的起點、不息自強的拐點。
憑借發奮與聰穎,畢業多年之后,郝曉東從高中教師崗位轉赴忻州師范學院工作,可謂成功轉型。然而,他沒有在逆襲后“躺平”,而是將30出頭的黃金歲月交給了新教育實驗,以得到朱永新等學術高人的指導為最大幸運,完成人生的真正轉折,因為他從中獲取了“擺脫自我認知局限和環境束縛的持久動力”。
新教育人士的“搖動”,引發了郝曉東的頓悟。他揮別“舒適區”,沉潛到海南省五指山市的黎村苗寨和山西省原平市的100多個鄉村,先后帶領3000多名大學生實習支教。
這里的教育貧壤,正是他圓夢新教育的沃土。他八年如一日地組織讀書會、構建學習型團隊、創建書香班級,用閱讀點亮自己、照亮他人,不求聲名,更無關利益,只求一份純粹、專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努力廣受認可,他被授予忻州市教學能手、忻州市特等勞模等榮譽稱號,他的事跡被《中國教師報》《教師博覽》《中國教師》等報刊頻頻報道。
在郝曉東一再反轉的命運中,理想不再是獨自進取的理想,而是與一群人共燃的理想;事業也不再是個人獨秀的事業,而是共融共享的事業。如此理想,在最需要之處扎根;如此事業,在最渴求的人群中起步。
郝曉東的人生軌跡,是新教育人成長進步的樣本。他所堅守的理想和事業,更是新教育人的共同志業。正是在此志業的感召下,新教育實驗催生出蔚為大觀的創造性行動。給人以火炬者,心必懷火種。多年知行合一淬煉了郝曉東的才干,新教育實驗的舞臺也推助他及時與同仁分享思想、凝結共識,此書的出版可謂厚積薄發、時勢使然,更是他反哺新教育實驗的力作。
第一次買郝老師寫的書是《未來教師》,看后又買《給青年教師的四十封信》《改變教育的十二個關鍵詞》《教師成長力》,郝老師的書給了我很多正能量!為我指明方向!有時候,新網師的作業不會寫的時候,看一看郝老師的書后,好像就有寫作業的靈感!真好!現在我明白了唯有啃讀與寫作,才能帶動起我的專業實踐、專業閱讀和專業思考。我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