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聞“一萬小時理論”時,是初中二年級。當時學古箏,聽說一萬個小時的積累可以成為大師,還曾仔細地算著我能幾時成為“大師”光耀門楣。可日子長了,慢慢陷入到“計時器”的機械操作中,漸漸忘記目標,古箏也在生活中淡出了。
如今《刻意練習》作為新的科學發現,指出“一萬小時理論”的缺陷,即沒有明確目標的練習,即使時間再長也不會有進步,只是每天原地踏步攢時長而已。這同時解釋了,為什么有些老員工上班數十載,但業務很快會被新員工趕超。因為沒有了想“精進”的念頭,認可了自我現有的成績,大腦自動進入“無意識”重復中,是難以有所提升和進步的。
歸其根本,如果想要進步,逐漸向行業內的“大師”靠攏,并想有朝一日自己成為“大師”,沒有強烈的目標意識及明確具體的目標,是無法實現的。就像一句名言所講“沒有目的地的航程,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確立目標并刻意練習,可以有效擺脫浪費生命的無效努力。
但有了目標,如何時常調整方案以符合當時進程,就需要“導師”出場。找到一個即了解走向行業巔峰方法又了解你具體情況的導師,給你的日常練習進行指點是進步最快的方法了。他們可以有效助你建立良性循環的心理表征,讓你逐步突破現有成績,邁向新臺階。可問題是誰能總找到如意導師呢?沒導師怎么辦?
這需要自己擔當起培養自己的責任。首先,通過反復做來找出不足,及時反饋。其次,自己創造機會,逼自己走出一定的“舒適圈”。但也別太狠,易讓自己產生逆反心理反而放棄。教育界一直提倡“i+1”的進步空間,即定一個比現有程度高一截,抬手夠不到,但跳一跳能夠到的程度,可以讓自己持續進步下去。最后,創建3F心理表征,即focus專注、feedback反饋、fix it糾正。以此來實現自我監督,這是自我進步的必要保障。
縱觀當下及歷史上的杰出人物,他們被世人冠以“天才”“勤奮”的美稱。一方面,我們應當知道,這些牛人的確是練習時間超出常人,才獲得他人不可企及的成績。另一方面,我們不應當僅以“天賦”“基因”為擋箭牌,阻止自我成長和實現夢想的道路。因為“天才”是可以被訓練出來的。如上文所述,你需要的是明確目標+專注投入+及時反饋。因此打破思維上的桎梏是行動前的第一步。
你要學會跟自己聊天,換角度看問題。通過自我認同來指導行動。比如常見的動機減退時,你可以換一種新方法來挑戰自己,讓大腦“醒”過來。強化前進的念頭,同時弱化放棄的理由。如果可以,召集同道中人組建團隊,大伙一起走,相互有照應。
由此而積累的一萬個小時,才算得上有效時長。這些努力才算得上真正的努力,可以成為階梯把你送到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