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老夫妻倆,家里很窮,在路邊擺個茶攤子賣茶糊口。
一天,有個做生意的人到這兒喝茶,說:“老先生,這兒是路口,來往行人多,在這兒開個酒店多好啊!”老頭兒說:“好是好,可我沒有本錢哪!”做生意的人說:“我這兒有幾兩銀子,給你拿去買酒。”老頭兒很不好意思的把銀子接了下來,拿回家和老伴商量了一夜。第二天,老頭兒就到街上買了一壇子酒,賣起酒來了。
一年冬天,下了場很大很大的雪。有個白胡子老頭跌倒在酒店門口,老夫妻倆趕忙把老頭子扶進屋里,用火把老頭子烤醒過來,又拿酒給他喝。白胡子老頭喝過酒,嘴一抹連聲招呼也沒打就走了,酒店老夫妻倆也未向他要錢。過了幾天,白胡子老頭又來到酒店,喝過酒又一聲不吭地走了。就這樣,白胡子老頭兒接二連三地又來了好幾次,只要到酒店,就要吃要喝,從來不提給錢的事。酒店老板也從未找他要過錢。
一天,白胡子老頭又來到酒店里,問:“你們家的酒都是在哪兒買的?”酒店老板說:“就在街上買的。”白胡子老頭說:“你們以后再不要拿錢去買酒了。你家后面有一口井,井里全是酒。”老兩口半信半疑地到屋后一看,一點不假,井里飄出一股酒香味。從此以后,這家人就發(fā)了大財,好運氣接踵而至,竟然又生了一個又白又胖的兒子。
過了幾年,白胡子老頭又來了。酒店里的老夫妻倆,對白胡老頭說:“我們家富了,多虧你指點。如今我們又養(yǎng)了很多豬,你能不能再給些酒糟來喂豬呢?”白胡老頭心想:你們真是貪心不足!他不聲不響走到井邊,化作一陣輕煙,把酒井帶走了。
筆者點評:泗陽縣的洋河鎮(zhèn)(現(xiàn)已劃歸宿城區(qū))被譽為“酒都”。據(jù)《泗陽縣志》記載:明中葉白洋河(“洋河”古稱“白洋河”)“為商務繁盛之地”,酒業(yè)“多晉商”,“酒類有洋河大曲”。又據(jù)中華民國版《哲學辭典》記述:“白洋河,所在居民尚制酒;以釀高粱酒名。”清雍正年間,“洋河高粱”已行銷江淮一帶,并有“福泉酒海清香美,味占江南第一家”之譽。據(jù)《宿遷縣志》記載:清康熙皇帝南巡中,曾兩次在此駐蹕。乾隆皇帝在第二次南巡時在宿遷建有行宮,品嘗洋河大曲后,亦盛贊道:“酒味香醇,真佳酒也!”1915年,洋河大曲在全國名酒展覽會上獲得一等獎。同年,洋河三義酒坊生產(chǎn)的大曲酒參加“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又獲銅獎。2021年5月,洋河酒釀造技藝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第五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名錄項目”。本人1988年8月大學畢業(yè)后,有幸分配到洋酒中學教書,真正體味到“酒都”的風采。當時洋酒鎮(zhèn)有一百多家各種各樣的酒廠,空氣中都彌漫著濃郁的酒香,真乃“酒氣沖天,飛鳥聞香化鳳;糟糠落地,游魚得味成龍”。因此,圍繞“酒”之一物,也衍生了許許多多的傳說,諸如“美人泉的傳說”等,“酒井”也是傳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