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將薛兆豐老師經濟學課程中,關于權利產權中的三個要素或者三個重要環節使用權、收益和轉讓權敲下來。這三個權加起來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產權。
1.產權的第一個環節:使用權
首先,你說你對某種商品或者某種資源擁有產權,它的意思是你必須要有“使用權”。使用權,就是你額能決定它是怎么樣去使用的。這一點表面上看比較容易理解,但是,我們還有另外一個權叫“所有權”。
“所有權”跟“使用權”之間有什么區別嗎?
一件物品如果“所有權”歸一個人,“使用權”歸另外一個人,而另外一個人每時每刻都擁有“使用權”的話,那么“所有權”它又怎么體現呢?實際上,這兩個概念有它沖突的地方。
為什么會有兩個互相沖突的概念并行呢?是為了處理對產權主張的矛盾。
也就是說,對資源使用有沖突的雙方,各自為了讓對方下一個臺階,找了一種新的說法,說所有權歸你,但使用權歸我。這樣就找到了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也就是說,“一份資產,兩種說法,各自表述,互不影響”這樣一種格局。現實生活中這種沖突是非常常見的。
中國的《憲法》有多個版本,其中1982年的版本,第十條第四款明文寫著:“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賣賣、出租或者以其他行駛非法轉讓土地。”這是1982年的版本,清清楚楚。
但隔了六年。1988年《憲法》有一次修訂,這次修訂,第十條第四款變成了這樣:“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這一句話跟1982年的一模一樣,但后面緊跟著加了一句:“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
你能明白這條法律的規定嗎?前面寫著轉讓不行,但緊接著后面那句話,就寫著“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你能理解嗎?很難理解。
事實上背后發生的事情,是幾個月前,已就是在1987年的年底,1987年12月1日,深圳就已經違反了《憲法》,拿出了一塊國有土地進行拍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深圳第一拍”。那是在違法的情況下拍賣的土地。
但是深圳發展需要資金,深圳市政府的官員說沒資金怎么辦?外商說你們怎么會沒資金?你們手頭上有土地啊,土地就是資金,你把那個地賣了,你的錢就有了。
但是《憲法》明文規定,第十條第四款規定不準轉讓土地,但深圳是改革的特區,它就實驗了——“第一拍”。拍了幾十天以后,廣東省人大在年底通過了第一個地方法規,確認城鎮國有土地的使用權可以轉讓。過了春節咱們再改《憲法》,再重新確認深圳的做法。
所以你僅僅看條文,是沒辦法理解這個條文之間、字眼之間的沖突的。你必須把它放到一個經濟背景里面去看。一個新的說法,一個新的詞,就能夠把僵局給解開了,就能夠把資源給釋放出來,這是最重要的。
除了找一種說法,讓對方下個臺階把僵局打破,“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區分還有別的作用。
你比方說在英國,土地的所有權歸英國女王,使用權歸個人。它的意思是什么呢?實在平時不打仗的時候,女王可以征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之分指的是在不同條件下面的使用權。
還有一種有趣的現象,是在很多國家,地主是土地的所有者,地主擁有土地的所有權;而佃農擁有土地的使用權,他們決定在一片土地上面耕種什么、如何耕作。這實際上是一種分工。
因為地主通常直接跟國家機器打交道,他跟收稅的國王打交道,這時候他能夠少交稅多要保護,地主比較善于干這事兒,所以名義上他們擁有的是土地的“所有權”。而農民比較善于耕作,他們做的是技術活,所以他們決定土地該怎么耕種。
所以一塊土地它分了兩種權,所有權和使用權。實際上它代表了一塊,一份資源不同環節、不同側面的使用和分工。這里咱們說的是產權的第一個環節,使用權。
2.產權的第二個環節:收入分配權(收益權)
產權的第二個環節是“收入分配權”,也就是“收益權”。
一份資產在一個時間的維度上,它不斷地提供服務,這時候提供服務就有報酬,無論是產權的暫時擁有者,還是它的永久擁有者,他們都有權去分配資產得到的收益,這是資產的“收益權”。
能夠支配產權的收益權的人有可能是房東,也有可能是一個公司的經理,或者是一位國資委的官員、這一點容易理解。
3.產權的第三個環節:轉讓權
第三點,產權的第三部分,最重要的部分,是“轉讓權”。
我們經常看人們在資產的使用上,會有“使用權”,也有“收益分配權”,但未必有“出讓權”。如果一個人只擁有使用權和收益權,但沒有“出讓權”的話,那他往往只能暫時擁有。
為什么呢?因為“出讓權”意味著把一份資產未來永久的、所有的使用權和收益權,一下子批發轉讓了。一個人,只有當他完全擁有一份資產的時候,他才能一次性的,把一份資產未來每一個時刻的使用權和收益權轉讓出去。
現實生活中,經常有人是暫時擁有,卻不能永久擁有。比方說以為國資委的官員,他手下控制著國有資產,他能決定這份國有資產當前如何使用,也能決定這份國有資產當前收益如何分配,但是他沒有把國有資產賣了,然后把收入占為己有。這一點說明他并不是真正地擁有這份資產。
從產權的角度看,你是不是真正擁有某件物品,最有效的試金石就是看你有沒有本事把它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