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時常聽到:
“乖,聽話,再這樣,媽媽不要你了。”
“寶貝,你真棒,考了全班第一,爸爸以你為榮。”
是不是很熟悉呢?這些話像一個魔咒,縈繞在耳邊,像一個擺脫不了的惡夢陪伴著我們成長,讓我們誠惶誠恐,總怕出錯,害怕一出錯就沒人愛了。
俗話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但這些披著“愛”的外衣的觀念真的正確嗎?我們該如何重新詮釋“愛”的定義,找到內心的歸屬,活出幸福的人生?
這本書,將給我們答案。
《幸福,從接納開始》這本書的作者林青賢先生,他是中國最具人氣的父母導師之一、《人民日報·家風》周刊的主編。一位在全亞洲巡回演講的父母導師,一位把心理學學問與真實生活結合到極致的智者。他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的本質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受家庭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亞女士的影響,決定終身投身于家庭治療以及提升人的自我價值與幸福的探索。
首先,我們來理解下什么是真正的接納。
我們不會對太陽說:你天天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無聊不無聊,你就不會換個方向升起和落下嗎?
我們也不會對著一條魚說:你怎么不爬上岸來呢?你不怕淹死嗎?
因為我們知道太陽就是東升西落,魚就是生活在水中。
沒有任何的要求,接受本來的樣子,這就是接納。
可是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卻賦予很多的身份、價值、責任和期待在里面,伴隨的是你附加的“應該”,忘記了最初的樣子和那個最真實的他。
結果與內心所想背道而馳,于是抱怨、批判全都跑出來了,期待不滿,彼此受傷。
這是期待,不是接納。
所有的傷害都是因為期待太高,不能滿足而產生怨懟。
如果付出一段時間后感覺很受傷,又不愿意放棄,如果最初的付出就是為了得到,那么付出本身就是有條件的,結果注定會受到傷害。
這就好比我們聽得最多的“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太愛你,為了你,我什么都愿意付出”。可是你的付出真的是對方需要的嗎?
就像對方明明很渴,喉嚨都冒煙了,你遞給他餅干,還責怪他為什么不大口地吃。
結果就是,你感動了自己,對方卻成了“白眼狼”。
這是作者表達的第一個觀點:有條件的付出,背后可能存在另外一種心態,索取。
不同的愛活出不同的世界。活在自愛世界里的人,大部分是基于安全感與價值感做決策,背后是控制和證明。其人生處處匱乏。而活在他愛世界里的人,大部分是基于接納、欣賞與自由做決策,背后是給予和自信。其人生注定是富足的。
書中還講到一個生活中的常態:人們經常會做出行為與愛之間的等同。即人們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關注的事情上,因為事情通常在行為層面,是可以看見的,也是可以意識到的,結果就是更多關注的是對方的行為,而非行為背后的原因。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老婆正在焦急地等待晚回家的老公,準備發脾氣的時候,假如老公馬上給老婆一個深情的擁抱,說:老婆,我愛你!我怕你擔心,一路在趕,我都快急死了。相信這個老婆馬上感受到了愛。如果此時先生回家不聲不響地直接坐在沙發上,可能,即使沒產生一場大戰,但雙方的距離也會拉遠。彼此都感受不到自己在對方心中的位置。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舍得》中,家長會時顏子悠在臺上聲淚俱下地說:“我媽媽并不愛我,她愛的只是那個考滿分的我……”天下哪有不愛自己孩子的媽媽,可孩子感受到,接收到的就是這樣的信息,不可謂不悲哀。
關注“行為”與關注“愛”產生的結果注定不一樣。
這就是作者所表達的第二個觀點:關注事情是為了控制,關注心情才是真正的愛。
從這本書中我還認識到:如果想要去愛我們身邊的人,必須先學會愛自己。只有愛夠了我們自己,才有多余的愛來給別人。
就像朋友問你借錢,你可以選擇借或不借。但如果借了,同時你要知道他找你借錢也代表不一定有能力來賺錢,換言之,你借出去的錢不一定能拿回來。所以你如果覺得自己能承受這個風險你就借,感覺承受不了就不要借。不要借了,到最后,錢沒了關系也到頭了。
真正的愛是不求回報的,是利他性的。這種愛能造就別人而非綁架和毀滅。
喬西,孤兒,十四歲前一直輾轉在各個家庭中。如果他十四歲那年沒有碰到他的養父,沒有碰到那個全心接納他,把他的青春期叛逆對抗視為機會而不是麻煩的養父,相信今天的監獄將多出一個罪犯,自然我們也就看不到《解碼青春期》這么好的作品。
這也就是作者闡述的最后一個觀點:給予不要求回報的愛,造就別人,成就自己。
走向幸福,通透我們的人生,修煉我們強大的內心,就要成為真正的自己。放下你的期待,以平常心無條件地接納人生中所有的“不公平”。
最后,借用書中的一段話共勉:成為你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氣、力量和智慧。但是無論付出再多,這也是值得的。當你成為你自己,你才會更真切地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適合自己的,什么是屬于你的真正的幸福,什么是你想要的愛,什么時候可以義無反顧地離開。而不是,人云亦云,成為別人的影子,或者,只是一只風箏。
接納是幸福的開始,請接納他本來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