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書名叫認知盈余,那得先理解一下什么叫認知盈余。認知,根據(jù)百度百科的解釋,是指人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或者說是對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的外界事物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盈余,咱們就通俗點講,就是多余,剩余。認知盈余也就可以理解為多的認識外界事物的能力吧。這種字面意思不是那么難懂,但是總給人一種多余的廢話的感覺,名字雖然有點高大上,實際上就像我標題上所說的那樣就是說自由時間的利用而已。文章中反反復(fù)復(fù)提到的幾個詞就是:時間,動機,方式(工具),機會。根據(jù)我讀了這本書之后的理解,我來串串這幾個詞,首先按題目說的得有時間吧,沒有時間的話什么動機啊,方式啊,機會啊有了都是白搭。那文章開始就講了,時間肯定是有的,看看我們花在電視上的時間就知道我們的自由時間有多少了,那數(shù)字簡直嚇死人。說是平均每年全球人花在電視上的時間有2000億小時。我覺得我周圍的好多人以及我是都中槍了的。宏觀上來說,這確實是個龐大的數(shù)字,作者指出,如果每個人只花百分之一的時間不去看電視而是把它利用起來做有價值的事,那將為社會多做多少貢獻啊。宏觀上來說,2000億的百分之一還有20億小時,再看看攤在人頭上吧,就拿我自己作比喻,畢竟我是那么喜歡看電視,平均每天花在電視上的時間我估計是有四個小時吧(周末看的多,平均下來就~),那四個小時的百分之一就是144s,也就是2分多鐘。這樣也就是說我只要每天花兩三分鐘就可以為社會做貢獻了。好吧,兩三分鐘咱也是拿的出來,但是我就在想兩三分鐘能做些啥貢獻呢。書中舉的維基的例子,有人舉知乎的例子,簡書不也算是嗎。這些可都是靠著人們的自由時間做出來的成果。可是兩分鐘真的可以貢獻自己的力量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嗎。這就要先說說書中提到的另外一個觀點了,它說到現(xiàn)在科技使得分享更加容易,內(nèi)容越來越多但是質(zhì)量層次不齊,先不說人們愿不愿意拿出這兩三分鐘,假設(shè)每個人每天都愿意拿出這兩三分鐘,這兩三分鐘的創(chuàng)作質(zhì)量會好嗎?我寫篇文章平均下來每篇至少有三小時的。而且做的是否有意義我到現(xiàn)在也不敢肯定啥。所以關(guān)于時間這點,我同意是有的,但是能做些有意義的總量可以是百分之一但是個人絕對不止。為啥我要說這個呢,我并不是在反駁作者,我只想說明另外現(xiàn)象:為什么大家有同樣的動機,工具和機會,但是真正利用自由時間做出些成績的還是少數(shù)。而且有個大家都明白的現(xiàn)狀,做的好的都用專業(yè)的時間去做了,不可能是盈余了。你敢說運營粉絲貼吧的真的都是粉絲?那是不是就沒有真正用業(yè)余時間做事的呢,當然有,但是價值有多大可想而知羅。
那講講第二點吧,書中提到人是有分享的動機的,我不否認,但是我并不覺得那是深層的動機。我覺得人們愿意分享的動機更深,那就是人性中的虛榮,炫耀,偷窺,當然也有好的,協(xié)作。但是我認為作者忽視了更重要的一個人性:懶惰。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有自由的時間但是人們卻喜歡看電視,就是因為電視不需要動腦不需要思考,讓人覺得很輕松。這對人們來說不是絕佳的花費自由時間的方式嗎。那這種動機超越了分享(何況根本就不是基礎(chǔ)的人性),所以即使現(xiàn)在有工具也做不到利用自由時間為社會做貢獻啦。就如我,即使認識到了自己的自由時間好好使用的話我可能會非常厲害了,可是大多數(shù)時候我可戰(zhàn)勝不了我體內(nèi)的懶惰,自由時間大部分還是花費在電視上。
再看看工具吧,其實就是科技使然,科技給分享提供了可能,讓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方便緊密。認知盈余的發(fā)揮絕對依賴科技工具,但是工具即使那么方便了,我認為認知盈余的發(fā)揮是會飽和的。
那最后一個詞,機遇,這里指的是社會大環(huán)境,時勢造英雄嘛。不過科技,也就是所謂的工具肯定是環(huán)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所謂的機遇,我只能理解為運氣了。
關(guān)于這本書呢還有寫好的句子,我打算下篇再寫,原因就是根據(jù)第一個詞算出的時間,我覺得一篇長于兩分鐘的文章可能會被淹沒了,所以這篇談?wù)勛约簻\見,下篇摘些好的句子分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