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句俗話: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短。
大家想一想,我們是不是都不希望背后有同事或者朋友說我們是“小氣鬼”,如果有朋友請了一次客,就會很自然的記住對方請客花多少錢,并一直惦記著盡快回請這個朋友,這就是回報的心理在起作用。
一位心理學教授做過一個的實驗,他隨便找了一群不認識的人,然后給他們一人寄去了一張圣誕卡,雖然他也想到有些人應該會回復,但人們的真實反應讓他很吃驚——那些素昧平生的人寄給他的節日賀卡像雪花般紛飛而來。
大部分回寄賀卡的人甚至就沒有想過要打聽一下這位陌生的教授是何許人也。當他們收到了一張賀卡,就會很自然的回寄了一張。
雖然這個實驗的范圍很小,但卻極好地說明了我們身邊最有效的影響力的武器——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在指導人類行為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應該盡量以相同的方式報答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從這個原理我們可以看到,如果一個人送給你一件生日禮物,你就會記住他的生日,等到他過生日時給他買一件禮品,接受往往意味著有責任去償還。
所以在互惠原理的影響下,我們感到自己有責任在將來的某個時候回報我們曾經接受過的恩惠、禮物和邀請等等。
當然我們不能排除有人就是無動于衷,不給回報,但是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而且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人存在,才給更多的人們一個樣板,我不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
我們給客戶送禮物或者是請他人吃飯,他們就會擔心以后可能會有其他的損失,所以會拒絕他人的禮物和幫助。
這就好比是一個男人送給一個女人一件貴重的禮物,或是慷慨地為她晚上的消遣買單時,通常會讓這個女人產生一種負債感,從而使她感覺極不舒服。
那么我們對客戶,即使像一杯飲料這種小恩小惠,也會讓人產生負債感。
但是當人們習慣的接受別人贈送禮物的時候,就可以重新讓這個方法奏效,那就是堅持,將贈送禮物的行動堅持下去。
比如,贈送鮮花,贈送一次鮮花并不難,難的是堅持贈送一年的鮮花,那么任何女人都會至少傾倒一次。
我們無論是做銷售還是做人,都應該先主動想到給予對方一些好處,強調一下,是非常自然的給以好處,不要利欲熏心,你很有可能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
我們想要跟客戶建立長久的關系,與客戶的互動行為就要符合這個原理,否則你的名字就很容易會被客戶給忘記,甚至有可能被列入討厭人的黑名單中。
我是小清哥,喜歡和積極奮斗向上的朋友交流。
圖片源自于網絡,作者公眾號:小清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