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月9日和基友去看金士杰老師的話劇《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為此預讀此書。
莫里是作者米奇讀大學時的教授,畢業15年后偶然得知老師身患重病時日無多,想把臨死前的人生感悟傳給世人,于是作者每周二飛行700英里來上課——涉及死亡、家庭、金錢、婚姻等話題。
書中有個話題值得深思:衰亡。
每個人都會老,每個人都會死,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萬物的最終歸宿——莫里
從去年起,逐步重視健康和皮膚——于是開始跑步打球、敷面膜、吃酵素。盡管做這些是健康積極的,但心態是:逃避衰老,否認衰老。當有朋友問起年齡時,總會開玩笑說自己是90后——盡管深知心態年輕才是年輕,但就是想給人年齡也很年輕的感覺!
每天上班路上看到電視廣告、張貼海報里的模特幾乎都是年輕人:手機里的ofo出行閃屏;燈箱牌里的京東618海報;地鐵里的洗發水廣告等。是因為這座城市里的年輕人多嗎?還是年輕本身就是大家追逐的目標?
年輕固然有其魅力,但不意味著衰老就一無是處。隨著年齡的增加,自己的閱歷也更加豐富。如果停留在20歲的年齡階段,就永遠是20歲的懵懂淺薄。要知道,衰老并不就是衰敗。他是成熟。他不一定是壞事,當你意識到這個事實后,也有積極一面,比如你會更珍惜身邊的人、擁有更成熟的思考判斷、更在意當下的每一天——你會因此活得更好。
同是天涯淪落,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
初中時學此文,只恨詩人為何如此能寫,要背這么大段。如今再看此文,個中心緒縈繞體內。如果不是兩鬢逐漸斑白的白居易被貶江西,如果不是年長色衰的琵琶女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又怎會留下千古佳作《琵琶行》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個句子之所以美,是因為它變成了人生中最感人的東西,在旅途當中碰到陌生人、在酒席中與初識的人把酒言歡,然后談到生命力最深情的部分,都會想到這個句子。因為經歷讓人更富同理心。正因如此,當我們相逢意氣為君飲時,也會有人感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能寫下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的人,必然有饑寒交迫的經歷:如沒有,則不會了解這種矛盾。而這需要年齡的累積,歲月的沉淀。
如果你一直不愿意變老,那你就永遠不會幸福,因為你終究是要變老的——莫里
接受變老,逐步走向衰老這個事實。因為他就在眼前,就在自己的生命里,假裝他不在,否認其存在就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畢業后踏上社會,我們大多數人好像都生活在夢里。并沒有真正地在體驗世界,我們處于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做著自以為該做的事。只有當意識到自己快要死去時,看問題的眼光才會大不一樣。
人心就像一個湖面。年輕時,湖上船來船往,或者風雨交加時,你是看不清湖底有什么東西的;等到年老時,終有一天把心靜下來,就能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這個世界,很多答案就會自己浮現了。
這個世界上可怕的事情太多了。但與死亡相比,根本不值一提。——荊棘女王奧倫娜·提利爾
念書時,我的同桌因病去世。追悼會那天,當我們圍繞棺材瞻仰他時,我的反應是:“Hey,大家都來看你了,起床啦!不要再睡啦,大家都等著你醒呢。”那一天怎么都無法接受他已經離世的事實,看著整齊的穿戴,安詳的睡容——感覺就像是學校里的午睡,春游躺在草坪上的閉目享受。
遠至秦始皇,今至美國醫學院(獲贈最多的地方),長生不死一直是人們關注的。近幾年隨著年齡上升,鄰居和親戚的離世——大部分是癌癥。(說來有趣,在人體內只有一種細胞不死,那就是癌細胞。但是整個機體會死,然后他也跟著死掉。)每每面對身邊人的離世,潛意識里總是拒絕承認,否認其存在。很多問題,可能要等到一定年紀或者行將就木才能看清。年輕時,我們對家人的誤解;對愛人的嚴苛;對朋友的挑剔;對名利的追求;對未知的恐懼;對生活的迷茫等,都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看開。
老年人不可能不羨慕年輕人,但問題是得接受現狀并能自得其樂。年輕人有二十幾歲的好時光。我也有過青蔥歲月,而我現在是七十八歲。我曾是個三歲的孩子,也是個五歲的孩子;我是個二十五歲的小青年;我是個三十七歲的中年人,也是個五十歲的中年人。這些年齡階段我都經歷過,我知道它們是什么樣的。當我是個孩子時,我樂于做個孩子;當我應該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也樂于做個聰明的老頭。我樂于接受自然賦于我的一切權力。我屬于任何一個年齡,直到現在的我。
查理芒格曾說:“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如果在年輕時就能反過來思考:不是從現在規劃到未來,而是從未來回想到現在。或許真的,會有許多新的看法,許多不必要的計較恩仇得以放下,許多舊觀點也得以更新。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仙人指路。身邊有智者為自己點燈是件美事;如果沒有,就讀一讀這本書吧。
P.S.書中關鍵詞:星期二
根據劉武力老師的解讀,星期二英文是Tuesday——紀念戰神阿瑞斯的日子。他的出現總伴隨著紛爭與摧毀——其象征著人們內心的焦躁與不安。而“莫里”就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化身——為人們內心帶來和平與寧靜。
P.P.S.到時看金士杰老師的話劇,希望能收獲一番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