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很多種生活,如果命運將你推向任何一種,都別奇怪,別怨天尤人,它并沒有剝奪你幸福的權利。在任何一種生活里,我們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確立終身學習的信念,我們能夠從容地面對命運帶來的挫折和困境。
生活有時會和我們開玩笑,使我們陷入不利的境地,自卑或是憤怒都解決不了問題。成為一個善于解決問題的成熟的人,我們就要懂得終身學習的重要性。
終身學習,就要學會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行為追根溯源就是由于認知導致的。當你陷入不佳的境地時,不要急著抱怨,再多想一步:做這件事時自己是怎么想的,這么想的根源是什么?是不是因為缺乏同理心,沒能設身處地地體會他人的心情,傷害到了對方?是不是因為自己看待問題的視角太過消極,所以總是看不到事物美好的一面,從而自暴自棄?是不是自己的知識面太過狹窄,對社會的認識不深,才會跟著大眾媒體的報道中迷失自己的觀點,成為一個盲從者。想要終身學習,讓自己成為一個靈魂豐滿的人,就要不斷地學會認知,從而不斷修正我們的行為,讓自己更從容地面對生活的不易。
終生學習,學會做事。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與世界交往并得到反饋的情況下,慢慢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如果一個人不能與世界產生聯系,就失去了得到及時反饋的機會,也就很難從挫敗中汲取養分。學會做事,無論是學習、社交還是工作,我們都能夠從中獲得經驗和感悟,發現自己的優缺點。發現自己的優點,我們就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優點到極致。發現了自己的缺點,我們就可以對自己的認識更深一層。學會做事,學會在實踐中克服困難,發現自己,我們才算是踐行了終身學習的理念。
終身學習,學會合作。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孔夫子的話在現代社會同樣適用。每個人都是有局限性的,都有自己的長板和短板。我們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懂得運用方法來解決問題。當我們的長度被限定時,我們可以通過和他人合作來獲得寬度。同時,和與自己不相同的個體合作,可以獲得更多元的觀點和更廣闊的見聞,收獲同理心的能力。這些對于終身學習是很有必要的。生活的不如意,需要我們通過合作解決,和家人合作,和朋友合作。
終身學習,學會做人。人活在這個世上,不僅僅只是為了生存,還可以有更高的追求。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人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的人格魅力。屈原堅持對于楚國的忠誠,在滅國之時自殺,孔子倡導有教無類,把教育的權利授予了更多的人,孔融五歲讓梨,謙讓的品德已經形成,文天祥面對飄零的故國山河,英勇赴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