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有一個看不見的手在調整市場價格,那這個價格是最合適的嗎?有沒有更好的價格呢?
消費者剩余:買者愿意為一種物品支付的量減去其為此實際支付的量。例如張三買唱片,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是100元,但是實際支付的價格是80元,則產生了20元的消費者剩余,此指標可以衡量買者從參與市場中得到的利益。
邊際買者:價格如果比最高支付意愿再提高一點就首先離開市場的買者。
價格降低會增加消費者剩余:
- 原有的有更高支付意愿的消費者由于支付更少而變得更好,增加了一部分消費者剩余
- 新的消費者由于價格更低了,而進入市場購買,又增加了一部分消費者剩余
=> 消費者剩余就是價格降低后,需求曲線與價格的面積變動的部分
消費者剩余衡量了買者從一種物品中得到的自己感覺到的利益。國家政策通常支持正當驅動的消費者剩余。消費者剩余通常是衡量經濟福利的好指標。
供給給予了能以最低成本生產的企業。
生產者剩余:賣者得到的量減去其生產成本,衡量賣者從參與市場中得到的利益。
邊際賣者:如果價格比成本再降低一點就首先離開市場的賣者。
價格上升會增加生產者剩余:
- 原有的生產者的生產者剩余增加
- 新的生產者由于價格上升后也進入市場
=> 生產者剩余就是價格上升后,供給曲線與價格的面積變動的部分
那回到主題:由自由市場決定的資源配置是合意的嗎?
總剩余:消費者剩余與生產者剩余的總和,把總剩余作為社會經濟福利的衡量指標。
總剩余 = 買者的評價 - 賣者的成本
十大經濟原理中說到社會面臨權衡取舍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間。
效率是怎么提升總剩余價值,有兩個方面:
- 降低生產成本
- 讓對產品服務評價高的消費者消費
平等是考慮市場上的各個買者與賣者是否有相似的經濟福利水平。
市場均衡將總剩余最大化:
- 自由市場把物品的供給分配給對這些物品評價最高的買者,用買者的支付意愿來衡量
- 自由市場將物品的需求分配給能夠以最低成本生產的這些物品的賣者
- 自由市場生產出使總剩余最大化的物品量
如果社會計劃者干預市場,都不能使總剩余最大化,出現浪費,效率并不是最優,所以中央計劃經濟不能良好運行。
以上分析非常理想化、簡單化,所以會有市場失靈的情況:
- 市場勢力:局部市場中,單個的買者或賣者能控制市場價格的能力
- 外部性:市場交易除了影響買者和賣者,可能還會影響未參與市場交易的人,例如環境污染、空氣污染等
這兩種情況都會影響社會福利,公共政策就需要糾正這些問題并提高經濟效率和平等性。微觀經濟學家花費許多精力研究什么時候會發生市場失靈,以及哪種政策能最有效的糾正市場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