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費者
支付意愿是衡量買者對物品的評價是多少。
每個買者都希望以低于自己支付意愿的價格買商品,并拒絕以高于他支付意愿的價格買該商品,而且,對以正好等于自己支付意愿的價格買這張專輯是無所謂的態(tài)度。
消費者剩余是買者愿意為一種物品支付的量減去買者為此實際支付的量。 如果買著對一件商品的支付意愿是100元,而實際支付了80元,那么他的消費者剩余就是20元。消費者剩余衡量買者參與市場的收益。
邊際買者是如果價格再提高一點就首先離開的買者。即當前商品價格處于支付意愿的買者。
?支付意愿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差額是每個買者的消費者剩余。而一種商品所有消費者剩余總和,就是整個市場的消費者剩余。
低價格如何增加消費者剩余
消費者剩余衡量了消費者從一種物品中得到的買者自己感覺到的收益。因此,如果決策者想尊重買者的偏好,消費者剩余是經濟福利的一種好的衡量標準。
價格如何影響消費者剩余:在〔a〕幅中,價格為P1,需求量為Q1,消費者剩余等于三角形ABC的面積。當價格從P1下降到P2時,正如(b)幅所示,需求量從Q1增加到Q2,消費者剩余增加到三角形ADF的面積。消費者剩余的增加(BCFD面積)部分是因為原來的消費者現(xiàn)在支付的少了(BCED面積),部分是因為在低價格時新消費者進入市場(CEF面積)。
二、生產者
成本與賣者的意愿
成本是服務或商品提供商愿意接受這份工作的最低價格,也是她出售她的勞務的意愿。
每個服務提供商都渴望以高于她的成本的價格出售她的勞務,拒絕以低于她的成本的價格出售她的勞務,對在價格正好等于她的成本時出售她的勞務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 由于競爭的存在,工作屬于能以最低成本提供商品或服務的供應商。
生產者剩余是賣者得到的量減去生產成本。生產者剩余衡量賣者參與市場的收益。 而一種商品或服務所有生產者剩余總和,就是整個市場的生產者剩余。
?邊際賣者是如果價格再略低一點就首先離開市場的賣者。即當前商品或服務的價格處于生產成本的賣者。
高價格如何增加生產者剩余
賣者總想使他們所賣的物品賣到一個高價格,高賣價,賣者的福利會增加。
?上圖表示一條普通的向右上方傾斜的供給曲線。盡管這條供給曲線在形狀上與以前圖中梯形供給曲線不同,但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方法衡量生產者剩余:生產者剩余是價格以下和供給曲線以上的面積。在(a)幅中,價格是P1生產者剩余是三角形ABC的面積。(b) 幅表示當價格從P1上升為P2時出現(xiàn)的變動?,F(xiàn)在的生產者剩余等于三角形ADF的面積。這種生產者剩余的增加有兩部分。第一,在較低價格P1時,已經出售Q1某物品的賣者由于他們出售的物品現(xiàn)在賣到了更高的價格而狀況變好?,F(xiàn)有賣者的生產者剩余增加等于矩形BCED的面積。第二,一些新賣者進入市場,因為他們現(xiàn)在愿意按較高價格生產物品,這就使供給量從Q1增加到Q2。這些新進入者的生產者剩余是三角形CEF的面積。
三、市場效率
?仁慈的社會計劃者
它的最終目標是使社會上每個人的經濟福利最大化。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首先要確定如何衡量社會的經濟福利。一種可能的衡量指標是消費者和生產者剩余的總和,我們稱之為總剩余。
消費者剩余是買者從參與市場中得到的收益,而生產者剩余是賣者得到的收益。因此,把總剩余作為社會經濟福利的衡量指標是自然而然的。
總剩余=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
消費者剩余=買者的評價-買者支付的量
生產者剩余=賣者得到的量-賣者的成本
而在市場交易中買者支付的量等于賣者得到的量,可以得出
總剩余=買者的評價-賣者的成本
市場的總剩余是用買者支付意愿衡量的買者對物品的總評價減去賣者生產這些物品的成本。
消費者剩余等于價格以上和需求曲線以下的面積,而生產者剩余等于價格以下和供給曲線以上的面積。因此,供給和需求曲線到均衡點之間的總面積代表這種市場的總剩余。
1.自由市場把物品的供給分配給對這些物品評價最高的買者,這種評價由他們的支付意愿來表示。
2.自由市場把物品的需求分配給可以以最低成本生產這些物品的賣者。 因此,在生產與銷售量達到市場均衡的情況下,社會計劃者不能通過改善買者之間的消費配置或賣者之間的生產配置來增加社會福利。
3.自由市場生產帶來消費者和生產者剩余總和最大化的產量。
因為在低于均衡水平的數(shù)量時,買者的評價大于賣者的成本。在這個范圍內,增加產量會增加總剩余,而且,這種情況要一直持續(xù)到產量達到均衡水平時為止;但是,超過均衡數(shù)量時,買者的評價小于賣者的成本。因此,產量大于均衡數(shù)量會減少總剩余。
供求均衡使消費者與生產者剩余之和最大化。即均衡的結果是資源的有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