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上學時,我與結伴相行的同學談起了書,其中說到了《白鹿原》。一談及這本書,我同學臉色馬上就變了,捂著嘴笑,“沒想到你是這么污的,居然看這種書。”我很不解,因為我只是買了但是還沒開始看,作為一本被人傳頌的書,《白鹿原》怎么可能是污穢的呢?一頭霧水的我只好詢問她,她一臉鄙視,“開頭那里真的好污的,我都看不下去了。”之后每次提起《白鹿原》,我那位同學都是用一個“污”字來總結。
說實話,我有點生氣,她怎么能夠僅用書里的某些片段來斷定這本書的價值呢?又怎么能夠抓住書里自己不喜歡的某些情節來一味地貶低它?我們不是作者,書也不是為了迎合我們的口味而寫的,如果只是為了娛樂、滿足自己口味,那不如直接去看那些毫無營養而言的網絡言情。一本被真正肯定的書必然有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我們不能盲目地肯定它的全部,但也不能過于主觀地否定,一本有價值的書,它的每一段話,每一個章節,都必定有其意義,也許我們接受不了,然而,恰恰是那些人們最接受不了的語句更能反應一個人的內心,一種社會的本質。佛道:“相由心生。”當你看一本內涵豐富的書卻只看到它的惡時,那你是否想過問題是不是出現在自己身上?
在如今的電子書熱潮中,發表作品變得越來越容易,寫作的人多了,質量也就下降了。網絡上到處充斥著那種一眼就能望穿結局的小說,有的甚至沒有描寫,整本書好像白開水一樣空有敘述而已,但就是這樣的小說受到網友的熱捧,我曾經想不懂為什么,如今我是明白了一點,因為讀這樣的小說不需要帶腦子。常有許多報道稱現在的青年文化素質愈發低下,已經看不懂名著了,那是當然,習慣了不帶腦子的閱讀,又怎能學會在思考中品味?我的一位朋友曾跟我抱怨,所謂名著無趣至極,完全不如網絡言情,就拿余華的《活著》來說,從開頭看到結尾,只知道福貴死了兒女死了老婆,女婿外孫也死了,好像很可憐,但也就那樣,不是那個年代的人,讀不出那個味兒,只覺得無聊到想睡覺。我覺得這令人悲哀,非要身在那個年代才能有感覺的話,那哪里需要你去看書,切身體會不是更好?正是因為我們不曾活在過去,所以一本書,能讓我們感受到我們的生活是多么寶貴,有了這一份認識,我們才能常懷感恩,胸懷知足,才能在想要抱怨想要發泄時多一份驚醒,多一份自覺,讀一本好書,仿佛在跟一位高尚的人談話,這不僅是因為書中飽含黃金言,最重要的是對我們自身潛移默化的影響。常有年輕后生說,社會人士對網絡小說的偏見太深,這無可否認,如果你樂于看名著,并常沉迷其中的話,你就真的讀不下去那些沒有思想的小說了,這跟你去叫一個吃慣三菜一湯營養餐的人改為每天吃肯德基套餐,他絕對不愿意是一樣的道理。一個人的品格以及層次完全可以從他的閱讀中看出,我們的社會文盲不多,多的是心盲。
人的一輩子很長,長到你可以品味無數的書,收獲無數的知識,也可以很短,短到你來不及習得欣賞名著就雙眼一閉,與世長辭。何不在有限的光陰中多提高自己的思想,多去做有意義的事呢?成天泡在下三濫的劇情中又有什么意義?的確是故事來源于生活,但是如果我們的生活過得也像這些小說那般簡單,我們的社會怕是早就毀滅了。我覺得,學會看名著,真的一件是必要的事情,當然你開始捧起名著閱讀是一種進步,但若是懷著一顆看笑話的心去讀,那無疑是一種侮辱,沒有誰會喜歡讀者用一種看小丑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文字。
一盞明燈,一本好書,真的是人間最愜意的事,身處小天地,心擁大世界,用心去品味一本名著,也許你會獲取一種別樣的眼光,擁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到那時你能發現,世界真的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