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互聯網從業者而言,對于李明遠并不陌生,其個人身上有太多光圈,21歲打造全球最大熱門的中文網上社區,29歲晉升為百度副總裁,一度被公認為百度未來的接班人,今天我有幸聽完其關于產品的分享課,引發不少思考。
李明遠將產品從0到1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階段一:立項(該不該做)
由于我最近也處于一個新項目的立項階段,昨天在公司也是不斷經歷頭腦風暴,而關于一個項目/產品該不該做,其實是后續一切的起點。
產品到底是什么?跟昨天文章聊的運營一樣,其實不同人也有不同的理解,而李明遠給出的定義則是,產品為一個廣義的概念,不僅是前端的功能,還有后端的邏輯、潛藏的指導思想等,最終用戶可感知的所有的全集,定位為產品。
關于一個產品/項目該不該做,首先需要反思的是我們自己到底適合做什么,也就是自我定位,喜歡什么,擅長什么,又愿意堅持什么。知識的深度決定了迭代的速度和成功率;知識的廣度體現在差異化和布局前瞻性、危機存活幾率。
并且需要具有一定的判斷力,某一個點做或是不做,能夠給出自己的判斷,但作為負責人不要試圖定義每一個執行的細節,不要討論不該討論的問題,應當盡可能抽象化地提出要求。
階段二:產品定義(能不能做)
關于產品是否可以開始做,我們不能盲目,需要進行競品研究、市場分析、客群分析、能力儲備以及擁有一定的預見性,來決定能否執行接下來的動作。
在決定做產品后,需要去思考產品的切入點,找到到底是解決用戶的何種需求。而幾乎所有產品都是去占有用戶的時間,可用戶的時間確是確定的,所以我們需要思考如何讓其心甘情愿的交出自己的時間。并且用戶的學習能力雖然強,但是他們通常很懶,我們需要注重長尾的懶用戶需求,更珍惜學習能力強的用戶行為軌跡和相關反饋。
比如淘寶不是賣衣服的,而是賣穿著衣服的照片,用戶看到照片后帶入自己的感受,從而達成了最終的交易。互聯網做產品的人,從需求感受出發,看到的視角會更全面。
關于新產品的推出,盡量需要滿足差異化和被需要,差異化可以是人群定位上的,也可以是形式上的,甚至是加減聚焦,合并同類項;而被需要則是指市場容量還存在,且不會被快速替代,寡頭競爭的市場中。如果是功能上的差異,則需要考慮是否高頻和大眾化,如果不是高頻那么做了也不易察覺,只是為用戶份額領先者打工;如果非大眾化,則難以形成期望口碑,繼而形成規模效益。
階段三:組織實施(搭建什么樣的團隊)
公司四大主體:任務、心、環境、自身,管理的核心是找到這四個部分的平衡點,從這點上來說產品和公司很相似。而人才管理的四大關鍵點:選、用、育、留,對于創新型企業最重要的是“選”,選對了人比什么都重要。
具體的組織實施環節,我們需要根據在產業里的位置戰略部署,來選擇是單點突破還是平臺戰略,最終確定搭建怎么樣的團隊。而我們希望的穩定團隊,創始人非常重要,需要及時的把信息傳達給團隊,而整個團隊又需要擁有抗擊打能力和耐力。
階段四:商業模式(具備盈利能力)
用戶使用產品有三個階段:1.可以有,也可以沒有,對用戶來說是使用頻次的關系;2.需要有:對產品產生需求與依賴,但關鍵在于產品是否具有替代優勢;3.離不開:產品提供了足夠高的壁壘,用戶已經離不開產品。
當產品發展到不同階段,勢必面臨企業轉型以及商業模式上的迭代,比如滴滴、蘋果等企業,都是在不同的時間段去重構最適合自己的盈利模式;而只有在駕馭的商業領域內,將商業模式做到極致,壁壘才會凸顯;并且只有商業模式清晰、盈利模式才能形成使命價值觀。
階段五:建立企業機制和文化(制度和價值觀)
一個好的企業,一般都具備三大機制:決策機制,這點非常重要,需要做到公平透明公開客觀;評價機制,由激勵因子、保健因子雙螺旋構成,但不是簡單的滿足;獎懲機制,功過明確告知,讓每個人知道自身對于企業的價值。
在此李明遠提出一個特別的觀點,認為最有效的獎懲,就是對產業鏈結構簡單或創新型的組織重獎(如:營銷公司、投行、技術創新型公司),而對邊界清晰的組織重罰(如:交付型企業、制造型企業)。
以上為今天學習的復盤,另外昨天我發了老黃在一塊聽聽上的運營分享后,有小伙伴留言需要整場分享的筆記,直接后臺回復“運營筆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