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在露天游泳池中做了一個有趣的試驗,故意安排不同的人溺水,然后觀察有多少人會去營救他們。結果耐人尋味。在長達一年的試驗中,當白發蒼蒼的老人“溺水”時,累計有20人進行了營救;當孩于“溺水”時,累計有32人進行了營救;而當妙齡女子“溺水”時,營救人員的數字上升到50人。心理學家稱,這個試驗可以證明人性中有自私的傾向。雖然同樣是救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基于自己利益”的潛意識傾向。
關鍵詞:自私心理
自私是一種極端利己的心理,指的是只顧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利益。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輕微一點是計較個人得失、有私心雜念、不講公德;嚴重的則表現出為達到個人目的,侵吞公款、誣陷他人、鋌而走險。貪婪、嫉妒、報復、吝嗇、虛榮等病態社會心理從根本上講都是自私的表現。
自私心理的產生原因
從客觀方面看,地球上各種資源的數量、種類、方式在占有配置方面都存在許多不平衡、不合理之處。于是,缺乏資源的一方面不得不用非正當的方式去交換。由此,一方面以權謀私,另一方面以錢謀私,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另外,病態文化的積沉和社會控制不嚴,也為自私心理的滋長創造了條件。
從主觀方面看,個人的需求若是脫離社會規范的不合理的需求,人就可能會傾向于自私。
自私作為一種病態的社會心理,是可以克服的,只要在意識到自己的自私行為時及時調適,自私心理就并非如洪水猛獸般可怕。作為自我來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心理調適。
克服自私心理的方法
內省法
這是構造心理學派主張的方法,是指通過內省,即用自我觀察的陳述方法來研究自身的心理現象。自私常常是一種下意識的心理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經常對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進行自我觀察。觀察時要有一定的客觀標準,這些標準有社會公德與社會規范和榜樣等。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強化社會價值取向,對照榜樣與規范找差距。并從自己自私行為的不良后果中看危害找問題,總結改正錯誤的方式方法。
多做利他行為
一個想要改正自私心態的人,不妨多作些利他行為。例如關心和幫助他人,給希望工程捐款,為他人排憂解難等。私心很重人的人,可以從讓座、借東西給他人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為中糾正過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態,從他人的贊許中得到利他的樂趣,使自己的靈魂得到凈化。
回避訓練
這是心理學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為基礎,以負強化為手段而進行的一種訓練方法。通俗地說,凡下決心改正自私心態的人,只要意識到自私的念頭或行為,就可用縛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彈不彈擊自己,從痛覺中意識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