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橙思】既然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把它做好!?
語音地址:橙子學院---紅點鏈接
操作方法:進去后點擊節目菜單,找到《橙子公開課|古典:碎片化時代的精進之道》
引言:
碎片化時代三種處理信息的方式:
1、直接砍掉,先判斷來源,留下好的,其他的都不要。——對應時間管理中的:做減法。
—舉例:刪除所有的微信公眾號,只剩兩三個。
2、任由信息堆積,但有自己的一套信息搜索功能,用搜索的方式對抗這種碎片化。——對應時間管理的四象限,先分類好。
(推薦一本書,介紹gtd的 《搞定》(gtd的思想是無壓,高效。將所有事情列在清單上,然后一條條去劃掉他。)
—舉例:訂閱很多很多,只是按照自己的分類存放。但是不打開看,當搜索來用,需要時直接搜索關鍵字。
3、瞬間反應,打開,馬上判斷,立即執行:讀或者刪。因為收藏的東西可能永遠都不會再讀了。
—對應:要不要做,要就立即做,不要就徹底刪除。
—舉例:只訂閱少量的,每次打開之后用兩秒時間判斷是否需要,需要則快速讀完,不需要則永遠不讀。
正文:
主題:現在信息超載太多,如何篩選,如何避免接觸過多的信息,如何將信息組合,構建系統才是最重要的。是今天晚上將聊到的。
現狀:現在這個時代,想學習,直接買本書去讀的方式已經過時,不是個好的選擇,因為書太多了。
對策:有效的學習過程是:
第一步:情境
很多中國人多毛病:我們約自己的時間就愿意不斷往后悔,約別人的時間,就會勇敢的拒絕。心里感覺自己沒有別人比重要。
——對策:自己給自己約會,每天留一定的時間,這段時間是神圣不可改變的。
學習的第一步:不是找資料,而是給自己搭建一個好的環境:給自己留出足夠的時間,同時還要留出足夠的空間(網絡空間也是一個空間)。(人的意志力是和環境直接相關的,不要忽視這一點)
舉例:很多人去社群,買的是學習氛圍,很多人去健身館,他買的是運動的氛圍)。
第二步:尋找合適的資源
第二步:不是該怎么讀書,讀文章,而是怎么找到適合讀的書,文章和資料。
重點是:哪里可以獲得信息。——關于搜索的部分。
切換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容易受打擾,被中斷。
舉例: 古典老師講課和聊天的切換。
搜索方式的演變:不同的年齡,找信息渠道不同,以前找信息,靠記憶。現在找信息是靠搜索。
自己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假如要搜信息,你會從那些對方找到這些內容?
這個時代的的特點:需要到信息增量的地方講課 ,不要去信息存量的地方。
原因是:
這個時代最新的信息產生都是在人的腦袋里,但是如果沒有講出來的話就沒有人知道。
了解信息的幾種方式比較:
——最快的是問這個人,特點:實時性好,有針對性,但是不系統。
——如果找不到人就關注、了解他做的事情。---特點:實時性好,有針對性,但是不系統。
——書上的信息都是相對晚一些的思想。特點:系統性好,但是實時性不好。
遇到問題時,找資料的策略和優先級是:人 事 網 書
1、上網,搜人、事,以及他們留在網上的痕跡。
2、看有人是否做過你打算做的類似事。
3、請人來推薦書。
一般情況下:英語資料比國內要新一些,英語好,最好看英文。第一手信息很重要。
第三:如何正確的打開一本書
古典老師看書的方法:
1,問專家,針對自己遇到的問題,建議讀那些書。請他們幫忙開一個書單,
2,去豆瓣,亞馬遜上看下所有的書評。從中可以篩選出一兩本。
3,網上找些書的書摘和思維導圖看看。
----前面三步做完的效果:這時候其實書的內容了解差不多,不關注細節的話,到這一步不讀也是可以的。
4,然后開始讀書:不要從第一頁開始讀,而是先讀書的序。(作者自己寫的序,不是推薦序),如果有跋的話,接著跋下吧。
5,然后看大綱,找自己感興趣,想理解的的章節。
上面的每一步都是在做檢索的過程,效率上更快,策略上:不建議一上來就從第一頁開始讀。
下面介紹了書的分類,書分為幾種:
主食:用來填充知識的,獲得新知、內容、概念。比如工具書之類的。
小吃:好玩的小東西,小而美的。天天吃主食也受不了,可以來點小吃。比如:漫畫書。
湯:需要一些東西來潤潤自己。比如文學類的書。 (推薦一個書:看不見的城市)。
—湯不充饑,不刺激,但湯表達了一種趣味和人生狀態。
— 經常喝湯會掏空自己。不能只喝湯,不吃主食的。
—推薦app 開眼——喝湯的一個不錯方式。
套餐—滿漢全席:系統的學習一些東西。以心理學為例:推薦了《心理學與生活》《 社會心理學》兩本書籍。
總體建議是:主食要經常吃,偶爾也要喝點湯,吃的小吃,吃吃大餐。
第四步:兩種不同的學習者
兩種學習者:
焦慮型學習者,—-動機不是解決問題,他的動機是:大家都在看書,那么我不看不好吧?
由于每篇文章背后的背景,說法,時間點,方法論,觀點都是不一樣的,導致不系統的了解的話,很容易混亂、焦慮。
比如:把馬云說的話,除去時間軸的話,是完全混亂的。
----焦慮型學習者的最大問題:他收獲信息并不是再看的,而是在刷的,刷的問題在于你沒法解決這個信息和下一個信息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所以就會不斷的切換。
比如很多公眾號:不同的背景不同,觀點不同,但是我們讀過之后,反而會跟焦慮。
為什么焦慮型的學習者會越學越焦慮?
1、他沒法預測下篇文章是什么.
2、每篇文章背景的邏輯、價值觀、時間軸等信息,他統統都沒有。
3、每進一篇文章,都會發現一個大牛,加上前面兩個,會讓你更焦慮。陷入惡性循環。
焦慮型學習者,追求的是新鮮感,容易鉆牛角夾。
基于問題的學習 --- 追求問題的解決。
結合圖片,基于問題的學習的好處:
1、自頂而上的學習,讀的信息會越來越少
2、遇到的高山每次只有一個
3、每走一步都會更接近目標。
所以讀書建議是主題學習,不能漫無目標的學習。
一個人放松下來之后,你就會發現慢慢慢遇見真正打動你內心的東西。
思考的深度 ----知識的金字塔:
數據是無意義的,信息才是有意義的。清晰的講明了為什么信息不是知識。
數據:沒有經過加工的原始素材。---單獨的存在。
信息:對數據的加工,對你有意義的數據。 ----能解釋問題。
知識:通過對一堆信息的梳理推導分析之后,能解決實際問題。可以預測未來,指導行動的信息。---能解決問題。
人的知識頻道就那么多,如果一直都是只有信息,而沒知識的話,就會變得越來越蠢。所以不管學習什么東西,能從信息中獲得知識,用這個知識指導未來的生活,這個能力很重要。
智慧:? ? ---能預測問題,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知識,但是知識后面只有落到你的身上,才可能變成了智慧。知識可能有很多,但是智慧可能只有一到兩條。而且智慧也許不能從一個人身上遷移到另外的人身上。
學習的終極目標:
不是刷數據,不是僅僅記錄個讀書筆記,畫個腦圖之類的。是要掌握知識和智慧。
數據---》知識--》信息 ---》 智慧的演進關系:
前三個階段:把書從厚讀到薄的過程。后面兩個階段是:從薄到厚的過程。
第五步:輸出倒逼輸入
---能輸出一本書,才能確定你輸入了一本書。
寫作的三個階段:
積件式寫作:對原始數據的 復制、粘貼等。
------策略:別想太多,跟對一個主題,就復制、粘貼就好了。
當有很多積件式寫作的積累之后,就擁有了很多素材。你會慢慢發現這些素材之間可以拼接在一起。這個階段知識在你腦海里不僅僅是記憶,開始相互鏈接了,自然就進入下一個階段:
個性化改寫:對原有的知識進行加工和改造。文章的架構可以慢慢形成自己的模板和風格。
----一般到這個階段,微信的日更都差不多了。
創造性寫作:當有大量的個性化改寫之后,你自然就會在你的板塊與板塊之間產生鏈接。產生全新的寫法。這時候你的寫作就是創造性寫作。
只有你慢慢開始輸出了,你才會發現你的所有輸入都是沒有浪費的。這時候就會形成一種輸出--輸入的正向循環。? ---特別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會搭建起來。
回顧:
30天專注集中一個主題,集中學什么是最重要的,每天往前進步一點點,每天都有所輸出,----這樣才知道每天都是在搭建自己的金字塔。
所有的學習都不是為了做塔底,所有偉大的金字塔都是因為他有一個塔尖。所以我們要專注于某一個主題,持續的往上思考,才是學習的精髓。
不要被數字和時間太欺騙、太執著了。剛開始的時候可以靠數字和時間,但是慢慢的你要用拿到一手資料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慢慢的創建你自己的金字塔。
現場的互動提問:
問題1:不知道自己想要專注那個領域,怎么辦?
人要專注的領域無非就那么三種:
1、把他搞的不行,愁的不行的領域。----不得不做的事情。讓你陷入困境的缺點。
2、有巨大收益的事情,比如內容創業的大潮。
3、基于天賦的投入。
問題2:如何將信息轉為知識,進而變成技能?
數據轉為信息,只要記錄下來,結構化整理就好,但是信息轉化為知識的過程是需要解決具體問題的。比如:會背九九乘法表是信息,會算兩位數的乘法是知識。
問題3:畢業后怎么讓自己靜下心來學習呢?
分兩種情況:
累到沒法學習:回家之后什么也不想干,建議不要把學習時間放到晚上,可以早點睡,第? ? ? ? ? ? ? 二天早上起來學習。
閑的沒法學習:是因為你的危機感不夠重,就是逼自己逼的不夠狠。
---對策:把自己扔到一個更加危險的環境就可以了。少看些娛樂
問題4:讀一本書,斷斷續續的讀,那么筆記怎么做才有用?
原則:實用大于形式。筆記怎么做不重要,筆記有用才重要。不要在意形式,要關注使用和效果。
做筆記的目的:為了不用在重讀那本書。
問題5:多久需要做一次規劃。
每三年做一次規劃比較好。年輕人2年
問題6:核心價值觀是家庭,是不是在職業發展上就要少上心?
家庭需要經濟保障,經濟保障需要職業發展。在做權衡的時候可以把家庭放在首位,但是不意味到你要放松你的職業。因為你的好的社會關系得到尊重,也會讓你的家人過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