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怎樣的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陪伴在百度里的同義詞有伴隨、奉陪、隨同、陪同、跟隨。也就是說,陪伴就是一個人在另一個人身邊,跟著另一個人做同樣的事。
這個詞第一次出現是在元代喬吉寫的《小桃紅?點鞋枝》曲里:“月牙脫出宮蓮嬱,雖然草木,不堪憔悴,陪伴玉纖纖。”
這里面的陪伴有了陪同、伴隨的意思,故而開啟了陪伴在中文中漫長的歷史。曲里就算憔悴了,也要陪伴玉纖纖,這應該是陪伴的本意,全心全意的陪同,哪怕自己折損。
在《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中,陪伴有了另一層含義:“(公子)雖然陪伴了劉氏夫人,心里還想著玉姐 ,因此不快。”
這里的陪伴頗有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意思。人在劉氏夫人身邊,心卻在玉姐那里,因而,表現出不痛快了。
在《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九回里的陪伴卻又有另外一層含義:“少頃,異人亦到,彼此交謝。(呂)不韋曰:‘蒙殿下不嫌小妾丑陋,取侍巾櫛,某與小妾再三言之,已勉從尊命矣。今日良辰,即當送至寓所陪伴。’”
這樣的陪伴不論是小妾是否愿意都要去,在封建的男權社會里,妾如同衣服,可以隨時跟換。為了達到目的,可以隨時贈送給他人。陪伴包括了伺候對方,滿足對方所有要求。在這里,陪伴說不清楚是否存在情感上的快與不快了。
而魏巍《東方》第五部第一章里的陪伴則并非人類,僅僅是個物件:“壁上掛著一盞陪伴周仆多年的舊馬燈,還有一幅標著敵我態勢的地圖。”
這里的陪伴是一盞燈,沒有情感,僅僅在身邊。
如果婚姻里的一方僅僅是個沒有靈魂的物件,那么,陪伴也就是陪在身邊。物件用習慣了,離開了它還真不順手。
物件丟了,還可以買到相同的、相似的,甚至換一個同樣功能的,對人們的影響不會太大。
而愛情里的人有靈魂,有情感。不是一個物件,如果只是陪在身邊,和物件無異,可以任意丟棄嗎?
人的一生何其短暫?在歷史的長河里,即使活100年,相比幾百萬年、幾十億年,人的存在就是一瞬間。
讓我們簡單計算一下,假設我們可以活100年,20歲開始戀愛(如果初中高中開始戀愛,那樣的陪伴時間基本上也是復習考試的時間)。如果順利的結婚生子并且一路白頭,那么你和愛人可以有80年相處的時間。
如果一年365天,除了周末,有260個工作日。工作日除了7個小時的睡眠,8個小時的工作,上下班路上還要消耗至少2個小時,早餐晚餐2個小時,這里已經消耗了19個小時。
一天24小時,如果沒有其他額外的活動,那么我們和愛人相處的時間只有5個小時。
這5個小時里,我們有可能還需要處理工作相關的一些事宜,還有自己充電學習的時間,那么假設這里又花費了2個小時,還剩下3個小時,可以陪伴家人了嗎?不,我們還有刷不完的朋友圈,看不完的網絡資訊。一不小心,3個小時過去了。給家人的時間,工作日為0。
好吧,你說,我陪伴了啊。確實,在家人身邊,像《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里公子那樣,在身邊而已。
你說,工作日不行,還有休息日呢。好吧,還有105天,每天除了吃飯睡覺還有11個小時,刷微信,看咨詢,玩游戲,估計弄個8、9個小時也累了,終于可以有時間陪在家人身邊了,還有3、4個小時。如果出去跟朋友聚聚,好吧,單獨給家人的時間絕對不會超過10分鐘。
如果假日還有3、4個小時,那么也要跟朋友電話聊聊天,剩下最多一個小時給家人。
OK,不論哪種情況,還有1個小時,總比沒有強。于是、一年最多給家人的陪伴時間為105個小時。
按照80年婚姻計算,那么總共有8400個小時跟家人相處。
一年有8760個小時,假如你每天 睡覺7個小時,工作日工作8小時,上下班2小時,那么也還有3605個小時可以利用,而我們80年身心均在愛人身邊的陪伴時間還不到3年我們可以利用的時間。
你可能說,我上班非常自由,長期在家人身邊。那么我想問問你,你每天花多少時間不看手機,不打電話,不看電腦,跟愛人說話,陪孩子玩耍?
我無意批判任何人,可是,人是群居,社會性動物,是有情感和需求的,不是物件,只要在身邊就好。
我們太過依賴物件,如手機,總是感覺一不看手機就會有天大的事要發生。拜托,就算有天大的事,就算發生在你身邊,但只要不是跟你有關,早一點晚一點,用統一時間關注不是更好?何必3分鐘、5分鐘的刷?
其實,你需要的只是一個物件。
人類是有靈魂的,陪伴是需要質量的。只有高質量的陪伴才是最長青的告白,而高質量的陪伴是要求身心均在陪伴,缺一不可。
我們陪在家人身邊,要做最長情的告白,請遠離手機,遠離電腦,每天多出一兩個小時,陪愛人說說話,陪孩子玩玩游戲,一家人其樂融融。
我想,這樣才是陪伴該有的樣子,只有這樣的陪伴才會生出愛情,滋養親情,延續愛的生命。
如果要用陪伴來告白,請用高質量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