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電影《二十二》| 往事不能再提,歷史的真相卻不能忘記

當大屏幕上的最后一行字消失,燈全部亮了起來,人們才開始慢慢地、安靜地離開。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還有那么多觀眾認真地看到最后。我想,大概是因為這是一部值得每個人尊重的電影。

22變成8

《二十二》,一部紀錄電影,記錄了中國大地上僅剩的二十二位在日本侵華期間遭受到日本人的迫害、性侵而淪為“慰安婦”的受害者的晚年生活。

電影從籌片到上映花了三年的時間,幸存的老人們從二十二位變成了八位。而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侵華期間,中國大地上有約20萬婦女不幸淪為“慰安婦”。

她們在等待一個公平的道歉,而他們在等待她們的死去——這是一個影評的標題,乍一看有一種標題黨的意思,但細想來,卻如此貼切。

2017年8月14日,中國大陸最后一位起訴日本“慰安婦”的老人黃有良離世。從2001年起,黃有良、陳亞扁、林亞金等8名海南“慰安婦“幸存者向日本政府提出訴訟,要求日本政府道歉以恢復她們的名譽。十年的訴訟之路,僅換來一個“個人無權利起訴國家”的最終判決。

下一個十年,還會有人記得她們,記得她們的傷痛,記得這段歷史嗎?

不說了不說了……

二十二位老人都是耄耋之年了,歲月在她們身上、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她們能平淡地回憶起年輕時唱過的歌,走過的路,吃過的美食,卻在說起那段慘痛經歷時,哽咽無言,只剩下一句“不說了,不說了” ……

一句“不說了”到底包含了多少想說不能說的傷痛呢?淪為日本軍隊的性奴隸,這已經是讓人不敢想象了。多少“慰安婦”不堪受辱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無從統計。而幸存下來的人們,要背負的東西更多、太多。

不像戰士、醫護人員、甚至自愿幫助軍隊的農民可以受到尊重得到榮譽,她們被視為“和日本人睡過”的臟女人,此后的人生被貼上一個無法撕下的可怕標簽。如果她們能幸運地過上家庭生活,那么這段記憶就更加只能封存,永遠不見天日。如果她們孤獨終老,那么這些標簽又是怎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啃噬她們的內心,也是無人知曉了。

有一種文青的說辭是這樣的:時間是最偉大的治愈師,曾經以為肝腸寸斷痛不欲生,最后都能云淡風輕地面對。假使你看了《二十二》,你便會認為這就是一句狗屁不通的話。

有一種時間治不好的傷,更可怕的是,忘不了,說不得。每次說起,就仿佛從前受到的傷害重演了一遍。

不為憎恨,只為公正

抵制日貨!

燒光日本人的店!

去日本旅行的都是狗!

……

常在網絡上看到這種激烈的言辭,我從前十分不能理解。但在看《二十二》的過程中,居然生出這樣對日本無比憎恨的心情來,覺得以上言辭都能理解了。看故事的我,都這么為她們難過了,她們自己,更應該更加憎恨日本吧。

紀錄片的后半部分,出現了一個女孩。她在一個去世老人的屋子哭泣,去老人的墳前看望她,用有些不太標準的中文講述她和老人們的相處。她說,阿婆對我們很好的。最后一個女孩的鏡頭字幕上寫著——日本留學生。女孩回憶道:“有一次我給阿婆看一個當時日本軍人老了以后照片,我以為阿婆會難過或者不舒服。阿婆笑著說,原來日本人老了以后,胡子就沒有了。”

我仿佛能在腦海里勾勒出阿婆說這句話的模樣,讓人紅了眼眶,卻能揚起嘴角,給沉浸在憎恨情緒里的我,找到了一個出口。那些殘忍殘酷慘絕人寰的事情,與戰爭有關,與欲望有關,與當時有關,卻與此刻、與眼前人、與后來無關。

我們記錄歷史,不為憎恨,只求公平公正。真相只有一個,歷史的真相不能忘記。試圖掩蓋真相的人,他們良心是否日日夜夜在敲打著警鐘?

很多人看電影是為了娛樂和消遣。當然,這很對。但,偶爾,也有一些電影值得我們為了流淚和傷痛而去觀看。比起激烈的打斗場景、豪華的明星陣容、跌宕起伏的虛構情節,平靜而真實的敘述其實更有力量。力薦《二十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