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飯這件事,說起來,有些慚愧,在外面的這幾年,連續(xù)做飯次數不超過十天,一個人,下班回家去菜市場買菜,回來洗、切、炒、等一系列的工種,再加上吃完以后洗碗,擦桌子,收拾碗筷、拖地等等,沒有兩個小時,是完成不了的。
于是,我對此深惡痛絕,認為它浪費時間,耽誤我看書、學習、刷手機。不如在外邊飯店吃得方便,吃完走人,一點家務活都不用干,輕松,節(jié)省出來的時間,留著我干別的。?
直到年前公司體檢,稱我的血液很稠,問我是不是經常在外邊吃飯,我稱,是的,體檢的醫(yī)生告訴 我說,外面飯店做的飯地溝油較多,對身體不好,血液濃稠,流速慢。聽了以后,為了自己的身體著想,于是,年后開始自己做飯吃。
于是,下班回來,買菜,洗菜,炒菜,做飯,從剛開始的討厭到現在慢慢習慣自己做著吃,而花在做飯的時間也比之前少了許多,看著自己做的菜,雖不特別好吃,但終究是干凈、有營養(yǎng)的,而且是自己喜歡吃的。
在沒學做飯之前,對做飯,嗤之以鼻,覺得炒個菜能有什么學問,隨便一個人都會做飯,而實際做起來才發(fā)現,做菜是門學問,同樣的一道菜,會做和不會做的人,炒出來的味道截然不同。同時在做菜的過程中特別講究。
比如,炒肉時,不可以提前放鹽,這樣,炒出來的肉質硬,煮肉或骨頭時,中途不能加冷水,因為湯的溫度突然下降,蛋白質與脂肪即會迅速凝固,肉、骨的空隙也會收縮不會變爛,同時肉和骨頭本身的鮮味也會受到影響,等等關于做菜的學問。
我媽常說:“日子比樹葉還稠”,而日子的好壞,身體的健康也就體現在一日三餐上,做飯是生活的一部分,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家庭,單身時,如果沒做過飯只能稱之為生存,有家庭時,廚房未開過火的,遲早這個家會散。
生活質量,在每天的飲食中體現,夫妻感情,在做飯過程中得到升華。
三毛曾說的過,“所有的愛情,不落實到柴米油鹽上來的話,都是虛浮的。愛情開始時激情,而激情過后,歸于平淡,趨于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古以來就被人們合稱為開門七件事,意思就是說,不論貧賤富貴,從早上一開門開始,一天的生活都離不開這七件東西。
可見,一日三餐是人們每天面臨的首要問題,它是生活的基石,追求精神的保障,我們的一骨一肉,都來源于此,只愿你我在鍋碗瓢勺,柴米油鹽當中,把生活這首曲子奏得美妙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