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三種女人,早起做飯的,早起跑步的,從來不早起的。我主動站在第二支隊伍里,我做飯的時間是早晨八點以后。我不愿意一天醒來捐軀在柴米油鹽的世界里,所以做賢妻我不合格,而良母又剛好及格。
你可千萬不要小看吃飯這件事情,一餐吃的好不好,心情怎么樣,可以直接影響到接下來你一天的心情。假設,你的早餐吃的是過夜的加了熱的殘羹剩飯,那你的心情便是這樣的日子日復一日平淡無聊透了。假設,你的早餐吃的是煮面條,方便面,那你的心情便是早已曉得生命里成年以后就是為了傳宗接代,到中年時上有老下有小,這條命活著就是別人的,在無其他。假設,你的早餐吃的是你最喜歡吃的一道口味,那你的心情和運氣仿佛從早晨開始這一天都被上帝罩著似的。又假設,你的早餐吃的是自制的三明治,吐司面包,雞蛋,培根,生菜,沙拉醬,一杯加熱的牛奶。你的心意和嘗試加上勤奮會使對當下的生活有所期待,每日都是欣欣然的。
世界很大想走遍太難,但自己的小日子千萬不要怕折騰,你不敢嘗試,只能和柴米油鹽同歸于盡,或許折騰折騰你還會是廚房里的西施。我每天聽到那些女人們說的最多的兩句話:其一,對吃飯不知做什么犯愁。其二,就是不停得感慨當下的時光不如過去那么經用。
我記得剛上小學時,那年春天的早晨,山村里的人家被厚厚的霧氣繚繞著,太陽這個金娃娃被托的遲遲不能在東方的天空里跳出來。一早我母親忙著炒菜幫我裝飯盒,山村里的讀書少年每日去學校幾乎是一個村子的學生就是一個小分隊一樣,如果誰家吃的早,或是這個伙伴快些,他就會去別人家等另外一個學生,這時就會有一個好玩的節目,猜菜名,其實也不是游戲但很滑稽而已,如果幾個伙伴一同到另一個學生家里等就會有意思一些,大家互相猜。春天的時候田地間最好時發出一層新綠,再無其他可尋覓。
這時去年夏天的土豆就是家常主菜了。那個學生的母親對著我們中間一一問去都裝的什么菜,“炒土豆片”“炒土豆絲”“土豆泥”然后她大笑起來,其實那會我們也并不覺得這有什么可笑,因為是事實。那時候我年僅七八歲,上學確實沒有什么可裝的,那時肉不多,雞蛋也不多,如果中午時同班同學的飯盒里出現了餃子或是肉類,雞蛋,那只能說明三點,同學過生日,或是家里來親戚了,最后的可能就是家境略好一點。
如今早已告別過去。我父母那代人的童年回憶起來人生中經歷過兩次痛苦,一次是饑餓,一次是物質的貧乏。所以不論我是讀書得時候,還是現在,每逢在父母身邊眼看著我母親常會把一盤菜一天中熱上兩次三次。每逢夏天來臨便會打電話提醒她,一早一晚做的菜不易做多,如果吃不了,等涼了放進冰箱冷藏放好,如果是忘了這盤菜硬是在燥熱的天氣里悶了半天,或是過夜了,那也是酸了,一定不要吃了,過后吃壞肚子就劃不來了,她電話那頭順從的答應著,我是了解她的,一定不會那么乖的。我在家時,每餐她大都會做新的,于是上頓的菜熱熱后端上桌來,她會放在自己眼皮下,我這會就有一個檢查員的心理,也去嘗嘗,如果變了味道,就把盤子端走,我自是有分寸不敢倒掉,這是她做的菜,就好像是她的人,最后出現問題全憑她去處置,如果我有干涉,她定會瞬間火冒三丈為一盤菜和我這個親閨女撕破臉來。天底下母親這樣的人,有時候她們的處事在你我眼前,表現出來的是自卑,堅強,節儉,嘮叨,純樸,熱情,一身瘦骨深處埋著一股倔犟就像隱藏在生活里的定時炸彈,隨時都有讓身邊的人陣亡的危險。
春天的時候,我問我母親,“媽,給你買的衣服怎么沒有穿呢,別留了,再留下去就舊了?!蔽倚睦锇底缘南?,不用的書本起先是潔白的紙張,但放久了都會泛黃。新衣服冷落在衣柜那個大大的后宮中,時間一長對它感情淡了,自然眼光也就不再它身上。而我母親回答說:“你看,就這身衣服我在家里也穿,去城里也穿,怎么穿都不破不壞得,扔了可惜了?!蔽覝睾陀钟行o奈的說“可是,出來了總要換一身呀!”“我習慣了,”母親這句話把我們兩代人的代溝又重新劃分了一下,而她這樣節儉的美德在我身上一點都沒占。而歸根結底我父母這代人生活的真理就是“實用”,我們年輕人的生活真理就是“臉面”。
如今的菜市場蔬菜的種類繁多,可越是這樣,人們還是習慣的訴苦不知道該吃點什么好。
1.建議可以多看看美食類的電視節目,在節目里找出自己做菜和別人做菜不一樣的地方,從中發現加工食物的另外一種方法,嘗試食物的另一種吃法和不同的做法。
2.換一家菜市場買菜,一個菜市場里面提供的菜的品種是有限的,而且自己經常的在一個菜市場買菜,每天看到的都是自己所熟悉的菜,根本沒有自己不知道的、不認識的菜,天天對著相同的菜、相同的菜販,當然就不知道吃什么菜了。
3.去農村找野菜,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可以嘗試著自己下鄉去挖點野菜回來嘗試一下。農村里面的野菜那絕對是純天然、純綠色、無污染的,原來城里人都是沒有人吃這種菜的,現在被開發出來了,不少的人都喜歡去農村去找野菜吃。
4.學習菜式的搭配,飲食的搭配是講究各種技巧的,講究的是食物的色、香、味,講究的是食物之間的宜忌,講究的是發揮食物的最佳營養價值,這些可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學好的。我非常欣賞那些做菜者將做菜做到極致的那種,不僅有色香味,還有火候,將做菜當成一種文化,讓人一方面垂涎欲滴,另一方面還為他精湛的廚藝和菜系文化所折服。
5.每天列菜譜,按照自己每天的菜譜來吃菜。盡量讓每天的菜肴都不一樣,比如:星期一的菜譜是蝦仁炒青筍加排骨湯;星期二的菜譜是香菇扒油菜加清蒸鱸魚,星期三的菜譜是水餃,等等的依次進行下去,保證每天不重復。
6.出去吃,我從前認識一個阿姨,每次一起出去吃飯的時候她只有一個囑咐,點些家里做不了的,也就是她不會做的,如果在外面還要點那些家常菜起不是賠了,在享受舌尖上美味的同時,大家一起解析一道菜里都有什么備料,大概的步驟,都說不出來的時候,還會拜托服務員帶話去問一下廚師。
7.旅行,如今的旅行可謂是包治百病,也是給生活換血最快的一種方式。沒有旅行的生活,只能是生存,旅行中總會有一段遇見會改變你對自己生活的態度和解決你生活里的難處。于我,從前不喜歡做菜,而現在會用心去做,而且下決定一次要比一次好。做菜就像待人一樣,你真心投入一道菜也不會做的太差。
你可千萬不要小看吃飯這件事情。如果你能活到80歲的話,一日三餐,一年按照365天運算,人的一生可以吃87600次。在一生中看來它確實是在平凡不過了,但它簡單,實際,快捷,或許你沒有來得及預料到,請客吃飯這件事情是所有承諾里幸福指數最高的,因為它等的時間短,效率高。比起送你物質,說要嫁娶你的人,靠譜多了。吃飯可以是在公司里的“請下捧上”;可以是在你對旁人的好感或是歉意之后的相遇地點;也可以是在愛情里的背景圖,不要小看吃飯這件事,從選餐廳可以看出大概的年齡和口味,從點菜可以看出經濟基礎和心態,從吃相可以看出家庭出身和教養。如果這些情況都和你相差甚遠,那下一步就都省了吧,勉強將就了在一起,結局也未必光鮮。
我的印象里在吃的方面,南方人普遍比北方人更講究,而且更精細一些。最講究吃的應該是四川,廣東和江浙一帶。
四川人講究吃,要有味道。由于地理位置優勢,自古受戰爭侵擾較少,飲食文化的傳承發展一脈相傳,沒有斷絕。四川人形成了慢節奏的追求舒適安逸的生活,除了打麻將恐怕就是吃了。如今川菜以獨特的麻辣風味風靡全國。
廣東人講究吃,注重精細和奇特。廣東人的早茶不同于我們北方的喝茶,一壺茶,還有各種精細的點心和小吃,這個早茶可以一直喝到中午。他們的點心、籠包等等做工尤其精細、講究,每一件都是精挑細選、慢工細活。不像北方的大包子、油條,靠的是實惠、方便、迅速。廣東人愛喝湯,煲湯講究營養、滋補。
江浙人講究吃,吃的是風情萬種。江南魚米之鄉,在中國飲食文化中自稱一脈,有著特別醇厚的文化氣息。越是歷史積淀深厚的地方如蘇杭等地,一道道名菜背后都有一個個文人墨客的傳說和典故,西湖醋魚、東坡肉……各類應季時鮮的食材給江浙人帶來舌尖上的預約和心靈上的慰藉。
你可千萬不要小看吃飯這件事情,一個人也可以因為會做飯照顧好自己,兩個人則會因為熟練掌握做一桌子好飯的技能照顧好家庭。當你真正走進吃飯這件事,也就真正走進了生活,會做飯的人都自帶光芒,在照顧好自己的同時,我們也有能力照顧別人,幸福的味道也就傳遞開來了,這是情趣。
做飯和吃飯里有生活的見識與情趣,我們選擇什么樣的食材,就是在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我們選擇和合適的人一起吃飯,就是在選擇婚姻的圍城里種花種草種春風。
如若喜歡留言,點贊吧!如有復制轉載請私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