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5日精進第139天/1825】表現:8分
[x]體驗(描述事實,情緒,感受)
&釋然感。今天讀完了《被討厭的勇氣》最后一夜: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曾經自己無法像其他伙伴那樣能描繪清晰目標而苦惱,為此找過心理老師,找過海明教練,分析過自己內心到底是哪里出了毛病,今天在看完本書最后一個章節時,深深釋然了,不再去糾結自己無法清晰描繪自己人生目標糾結,不再去為人生意義還沒有清晰確定而焦慮,認真過好每一天,只要沒有迷失“引導之星”(他者貢獻),就不擔心選擇做什么。
&興奮感。早餐時,還沒有看望最后一章,自己就迫不及待給兒子分享了自己對如何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理解以及他目前的交友課題的看見。兒子對他者信賴提出了質疑,自己也還沒讀完,只能憑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本書阿德勒思想的理解去回答,后翻書自己的理解與本書不謀而合。
[x]收獲
&本章內容
1本章13個主題,人生一切的煩惱皆來源于人際關系。本章主要闡述如何建立共同體感覺的三個關鍵環節(接納自己+他者信賴+他者貢獻)、影響共同體感覺的缺乏“人生和諧”的等生活方式以及與幸福人生相關的自由,甘于平凡,認真活在當下,賦予人生意義。
建立良好人際關系,要有共同體感覺,擁有共同體感覺的三個關鍵環節
①接納自己
Ⅰ、肯定性的達觀:看清楚,看明白哪些是能改變的,哪些是不能改變的,能改變的就去努力,不能改變的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對人誠信,對自己誠信。
Ⅱ、用“存在標準”去衡量自己的價值,還是“行動標準”接受自己,這是有關獲得幸福的勇氣的問題,我們要用存在標準去衡量自己的價值,接納自己。放下對自我的執著,放下自卑情結,優越性情結。對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接納自己是建立共同體感覺的第一關鍵環節。
②他者信賴
Ⅰ、信賴是相信他人時不附加任何條件,即使遭遇背叛,都依然選擇相信的態度。(在此處的他人指的是你堅信要把對方當成伙伴,當成朋友的人,而不是所有背叛了你的人)→(自己理解“他者信賴”信任他人實際上是信任自己的判斷,所以自主,獨立思考尤其重要。)
他者信賴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第二關鍵環節。
③他者貢獻
Ⅰ、“他者貢獻”是對作為伙伴的他人給予影響,作出貢獻。
Ⅱ、“他者貢獻”不是犧牲自己,為他人犧牲自己的人被稱為“過度適應社會的人”,他者貢獻的共同體感覺是一種能感覺自己的存在或行為對共同體有益的時候,才能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才能切實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的行為方式。
Ⅲ、“他者貢獻”并不是舍棄“我”而為他人效勞,它反而是為了能夠體會到“我”的價值而采取的一種手段。(利他利己)
有關幸福
Ⅰ、幸福與貢獻感。幸福即貢獻感。所有人都能夠獲得幸福,但并不等于所有的人都幸福。因為幸福感,貢獻感都是感受,能感受到對他人的有用和價值(貢獻感)才會感到幸福。
Ⅱ、自由與認可欲求。在本部分也指出通過認可欲獲得的貢獻感沒有自由,人類在選擇自由的同時也在追求幸福。如果建立起共同體感覺,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認可了。
Ⅲ、甘于平凡的勇氣。本書指出所有陷入“問題行為”的人,都是希望在不付出健全努力情況下獲得他人關注的“廉價的優越性追求”,是為了脫離“普通”,成為“特別的存在”。這里的普通,平凡,并不是指無能,只是說我們沒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優越性。
Ⅳ、缺乏“人生和諧”的生活方式
阿德勒心理學不認可任何一方面突出的生活方式,認為這種生活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不能直面人生課題的行為。同時把“只憑事物的一部分就來判斷整體的生活方式稱為缺乏“人生和諧”生活方式,指出人際關系不順利,真正的問題在于無法做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卻把焦點聚焦到微不足道的一個方面,并企圖用以此來評價整個世界。
Ⅴ、“活在當下”的人生
&人生不可能是一條線,而是要理解成為點的連續,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剎那,只要一直認真充實地過好當下就已經足夠了。人生很簡單,認真過好每個剎那? →這樣的人生就是現實性的人生,活在當下的人生,人生總是處于完結狀態,不管你在什么時候完結都會是一個完美的句號。
&計劃式的人生不是沒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我們的目標是山頂,在路上的每一個點都不是終點,而一直在路上,沒達到目標就不完整。→這樣的人生是潛在性的人生。過現實性的人生,而不是過計劃性的人生,讓認真充實地對待每一個“起舞”。
Ⅵ、人生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在本書中明確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人生意義都是每個人自己賦予的。如果不清晰人生的意義,只要不迷失“他者貢獻”這顆行為引導之星,做什么都可以到達幸福的彼岸。并指出世界不是靠他人改變而只能靠“我”來改變。
2這個主題作者是如何傳遞的?
良好人際關系(幸福)←共同體感覺←共同體感覺的三個必備條件←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幸福即貢獻感→甘于平凡的勇氣→認真活在當下→賦予人生的意義。)
?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可以幫我解決哪些問題?
①找到了無法描繪清晰人生目標而煩惱的出口?!松屈c的延續,是連續的剎那。站在現實性角度,每個剎那,人生都處于完結狀態,認真活好當下,計劃式的人生是根本不可能。
②阿德勒心理學稱為缺乏“人生和諧”的生活方式(只憑事物的一部分就來判斷整體的生活方式),可以引導總認為自己正確的朋友。
③確認了“幸福即貢獻感”, 有了引導自己和家人以及伙伴走向幸福的方向。 獲得幸福的內心力量更強大。
[x]疑問
&人生不需要目標,不需要計劃嗎?那目標,計劃的意義價值與幸福的相關性有多大?做計劃,做目標不是為了認真活在當下嗎?
&“他者貢獻”對于他者怎樣的貢獻才是叫貢獻?標準是怎樣的?
&改善人際關系的具體對策?(畫出框架結圖)
[x]輔助專注
正念冥想第19天:練習呼吸(正念呼吸)晨讀起床晚了,忙于晨讀,起床后只專注聽卡巴金大師講的有關大腦中的想法,保持客觀,善意,自我觀察的心態。中午正念呼吸,發現吵鬧的環境自己很難專注。
專注閱讀(P141--191)晨間沉浸閱讀1h,其他時間沒有訓練專注。
[x]三只青蛙
青蛙一冥想
青蛙二閱讀
青蛙三輸出
青蛙四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