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在修煉斷舍離的道路上,我們如何克服困難?
篩選物品時有什么訣竅?? —— 主語 是 我,而不是物品。
若要問“一次性筷子能不能用”,肯定是能用啊,但是“我想用嗎?”? 我才不想用一次性筷子吃飯呢!
掃除的順序是什么? —— ① 收拾——篩選必要的物品;② 整理——用到收納術;③ 打掃——掃、擦、刷等使物品干凈的方法。
還是扔不掉東西怎么辦?—— 關注不扔東西帶來的損失。
說來奇怪,我們總是否定自己(這件事又沒做好),卻總在肯定物品(似乎還有用)。 想想吧,如果大量的物品都是日常用不到的,就會造成 收納好了過一陣又亂了,擦拭也費勁,找東西也費勁的境況。 而且不被關注的東西在潛意識里可能還會讓你覺得有壓力。多耗能量啊! 我的生命能量不能被這些不需要的東西耗費呀! 這樣想想,是不是就舍得扔了呢!
如果還是覺得某樣東西可惜怎么辦? —— 充分理解可惜的含義 —— 珍惜物品。
在想要帶某樣物品回家時,務必認真感受“愛惜物品”的心情, 如果是真心的話,就不會帶回家后對它置之不理,而如果你都忘記了它的存在,又何談愛惜。 物品不被認真對待,才真的可惜呢!
可我還不太會選擇怎么辦?
—— 的確,缺乏選擇能力的我們,在面對很多物品要做選擇時,的確很困難。這時,不防試試 3 這個神奇的數字。 比如 挑選3件最喜歡的東西, 或者按照 非常喜歡,一般喜歡,不太喜歡 分成三類。? 記住,選擇的能力是需要持續練習的。 也可以先從衣服(內衣、上衣、褲子、襪子、鞋這樣的順序)、書、電線類、文具類 這樣的順序著手,一點點提高這項能力。
如果我覺得家人有好多破爛兒呢?—— 先不要管別人,從自己開始,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你有這么多破爛兒!?
當專注在自己的東西上,先了解好自己,通過收拾帶來好心情,自然而然會感染家人的。
我總覺得收拾能力提高的很慢 —— 勤做練習,知行合一。
畫畫也不是看本書就會了,畫兩頁就熟練了。收拾是一種可學習的能力,但一定要加強練習哦!? 這也是我前幾年看過書以后還保持原狀的最大誤區。 當時的我收拾了一兩次,丟了一些東西,但沒過多久又是混亂的狀態了,極大地打擊了積極性,認為書上說的道理是一回事,實踐是另一回事。 而這次不同,過幾個月要搬進自己的新房子,因為好喜歡自己的房子,所以想留下配得上它的物品,所以狠狠地丟了幾把。在丟的過程中,確實提高了判斷力。 而主角也不斷地從 新房子 變成了 我。
4. 如何提高斷舍離的能力?
如何提高收拾的動機?—— 只集中于一點,把它搞完美。
先看看我有多少時間,然后找出今天想斷舍離的場所。這一點跟《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剛好相反,《怦然心動》強調要抽出一整塊時間徹底的整理。 但我覺得斷舍離的這個方法更適合我。因為在孕期,一次性整理超出身體能承受的范圍,我就每天收拾一塊。 從夏季常穿的衣服→書柜→電源線/電器相關收納→電器盒子→化妝品→文具→襪子。 目前每一塊收拾好的地方,都能帶給我怦然心動的感覺,并且激勵我繼續收拾下去!
扔東西的順序?—— 先從怎么看都是垃圾的東西開始,扔東西的標準是“要 or 不要”。
等慢慢加快了斷舍離的過程,再逐漸過渡到“舒服,or 不舒服”/“心動,or 不心動”。? 而且我們要相信,判斷心動的能力是逐步提高的。很有可能今天收拾好了一塊, 隔一段時間再看,還有可以扔的東西。 不用著急,慢慢來,哈哈。
垃圾如何處理?
——垃圾分成三類:日常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 日本的垃圾分類多達20多種,扔東西是挺讓人頭疼的事情。咱們中國雖然沒那么夸張,但也有垃圾分類的必要。 我一般將垃圾分為: 還能用的,不能用的。 還能用的又分成可送人的、可賣的、可回收的。可送人的比如孕期不能使用的香水、書、紀念品; 可賣的比如多余的手寫筆、婚紗;可回收的比如紙類、電子產品類(移動電源、過時的數碼相機)。一般來講可送人和可賣的,其實都是屬于物品還比較好呢。我的區分方法就是看價錢,如果能賣到100元以上的,就屬于值得折騰賣一回的。因為賣二手品,涉及到拍照、物流等等,很麻煩呢。
另外,扔東西的時候,要說“對不起”和“謝謝”,做個告別,心情更好!? 把東西送給別人的時候,要說“感覺你會更愛惜它,請收下”而不是“給你”,并且不要讓對方有負擔。
整理收納的技巧?—— 俯瞰 + 三分法
俯瞰是先完整地掃視所有的物品,對數量和類別有一個大概的印象。然后再按照大類別進行三分法。如果一下子就進行細致分類的話,可能會有點頭疼不知所措。所以就先大致分成三類,再細分三類,這樣下去,可以提高收納的效率。
按照書中的說法,廚房可分為 餐具、烹飪器具、食材三大類。? 再比如,衣服的話,可分為夏裝、冬裝、春秋裝 ; 或者按照季節分成上裝、下裝、小件 。? 小件又能分成內衣、襪子、其他(如腰帶、絲巾);襪子還可繼續分為絲襪、棉襪、厚襪;絲襪還可分為黑色、膚色、絕對領域。? 收納時,一定要先按照大分類進行物品的統一整理,比如小件。
整理的步驟: ①俯瞰: 把所有的小件都拿到一起,②初篩: 先大體丟掉不喜歡的、壞掉的。③ 分類: 進行中分類,零散地擺放也不要緊;④疊放&細篩: 再在中分類里,每件都拿在手上,細細撫摸、折疊,撫摸時候還要進行細篩,有時候會發現這條絲襪抽絲了,那條襪底起球了,還有一條手感摸著不太好了,那就毫不猶豫地扔掉吧。 那些撫摸和折疊時讓你心動或舒服的,就擺好吧。? ? 俯瞰+細篩的好處在于,細篩時遇到猶豫的,一想起俯瞰時還有那么多襪子呢,就會加強扔掉的決心。
打造自在空間的幾大原則?
① 七、五、一總量限制原則:看不見的收納空間(比如衣柜)只放到7成,看得見的收納空間(比如餐具)只放到5成,給別人看的空間(比如壁畫)只能放1成。? 留白的好處,一是美觀,二是給人想要收拾整齊的心情。
② 總量限制的替換原則: 如果空間收納能力被限制了,那么只能通過精心挑選物品來實現了。這樣一來,就必須挑選5樣(或者7樣)最喜歡的東西,品味自然而然會提高。 時間長了就會培養出“永遠都只用最好的五件東西的我”,多棒啊!
③ 物品取放只需一個動作: 如果取放物品,需要 打開柜門、取出箱子、打開包裝、取出物品這樣四個動作,人們就會覺得麻煩,放東西的時候可能就隨手放了。? 但如果只需要打開柜門、取出物品最多兩個動作,那會更容易使用物品,以及使用完畢后放回原處。?
打個比方,我之前買了兩盒洗衣機清潔劑,盒子都完好無損地包著,除了外面的塑料薄膜,還有一個滿是文字的盒子。 基本上不太會用,想起來要用了,有時候又因為要撕包裝,好麻煩,就再忍忍。? 前幾天我把盒子都去掉,取出里面的袋裝清潔劑,放在一個樸素的盒子里。第一擺放在那里很美觀,沒有了那么多文字的騷擾就感覺很清爽;第二,取拿變得容易,也就更想去清潔洗衣機了。?
人們大多數時候不是依照理性行事,比如每天喝一杯牛奶、每月清潔一次洗衣機、每天寫一篇日記,而是按照感性,麻煩、不麻煩來判斷到底要不要做。 當然我們一方面還是要提高自律,另一方面就可以通過更方面地設置人與物品間的動線,更美觀地擺放物品,來提高心中的那些感性要素。
5. 自動整理真的會發生嗎?
會!
斷舍離把自動化系統稱為“相”。 “徹底進行斷舍離,打造出舒適的生存環境后,自己也就成為完全可以信賴的自己了。”“到了這個階段,人就自然而然地不會再允許房間出現亂糟糟的情況了。維護住所與生活得舒適有序已經變成了理所當然、自動化的事了。 ”
“所謂斷舍離,就是訓練自己成為能夠信賴的自己,最終徹底脫離沒法收拾的自己!”
利用物品不斷提升自我形象。 留下的物品是自觀的途徑。 我們也要試著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
這點我特別有感觸。 以前收拾完沒過幾天就又亂了。 但是經過斷舍離的丟丟丟、留留留以后,物品少了,也因為精心挑選出來而變得可愛動人了。再加上每樣物品都給他們設定了位置,用完以后,哪怕沒有及時放回去,等有時間的時候自然會把他們放回原位。? 我也終于明白以前總會亂的原因。 一是因為不夠愛惜物品,也不夠愛惜自己的住所;二是因為物品沒有固定的位置,拿回后,看到滿滿的抽屜、衣柜, 就自然給它們丟在外面,或者隨便找個地方放下。?
而現在,我很享受經過我精心打造的住所。 我知道它還有不完美的地方,需要我不斷提高能力,去打造更自在的居住空間。 不同于過去的說說,此刻,我是有信心可以做到的,并且一直在doing的狀態!? 家人們看到從不會收拾的我,現在的進步,都很驚訝,紛紛夸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