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湄
小米從公司出來的時候,已經是深夜十點。到現在她晚飯還沒吃,餓得前胸貼后背。一回到家,立馬臥倒在沙發上。
“哎吆,累死我了,才到這個公司幾天,老員工挨個使喚我,這個叫我送文件,那個叫我打印材料,樓上樓下一天下來跑得我腿都要斷了!”小米一臉倦容地說。
小米的男友一邊給她倒開水泡面,一邊說:“就你傻!那么多人誰不能做那些事?你又不是助理!”
小米有點不高興,“我不是想搞好關系嘛,畢竟我才去沒幾天。”“下午我還一個人樓上樓下搬了好幾個箱子,現在我胳膊都疼。”
男友一聽,火了,“這什么破公司,啊?明天別去了!要你一個女的干重活!”
“那個時候大家都在忙,我不是想表現好點嘛!”小米臉上已經陰云密布。
“你那是蠢,二到家了!別人欺負你,你不懟回去,還賴著不走!沒腦子!”男友破口大罵。
“你干嘛罵我?我招你惹你了?”
面也沒吃,小米氣得一頭鉆進臥室里去了。
話說,小米這男友處了也有一年多,知冷知熱。每天給小米做早餐,小米生病了第一時間就能帶小米上醫院,給小米過各種節日,時不時還買個小禮物,有時候心比小米還細。可小米和他在一起還是經常覺得堵得慌。原因就在于男友特能說,還每次都能把小米點炸。
你能說他不會說話么?
你看,主語、謂語、動詞、嘆詞,甚至還有形容詞,一個不缺。小學語文沒白學啊。要不然怎么能考上挺不錯的大學呢。
你可能會說他只是表述方法有問題。
但是我要說,照他這樣你讓他說十次,他還是分分鐘能把人說得跳起來。
這是為什么呢?
關鍵在于,他只是在“說”,而沒有“聽”。
他說的只是在表達他字面上聽到的東西,而沒有真正理解小米真正的含義。
中國人表達方式有點含蓄,特別是女人。
約翰.格雷在《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一書中說到:女人是天生的修辭家,尤其擅長運用各種夸張、隱喻和歸納的手法,來抒發心中的所思所想,其實更多的實在抒發情緒。而男人的語言則是用來傳遞信息、表述事實的。
男人如果聽不懂這些話的含義,習慣性地從字面上理解女人的話,而做出錯誤的回答。那么即使你語句表述得再通順,也不招人喜歡。
畢竟沒有多少人愿意通過字字誅心看到你善良的內在。
所以交流中認真傾聽遠比滔滔不絕來得更重要。
我剛畢業的時候,做過一段時間電話銷售。當初,我理解的是每天打電話約客戶,說得天花亂墜,恨不得兩分鐘就把客戶說暈,然后利索地簽單,月底拿提成,想想就很美。
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后,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在公司那么多業務員中,每個月簽單最多的那個姐姐和其他人有點不太一樣。
有一次,因為要通知一個客戶續交年費,那個客戶不知怎么就是不肯續簽。原來負責跟進的同事談了好多次都談不下來,最后那個客戶還生氣了,說我們服務哪哪不好,還揚言要捅到總部去,同事急得都要掉眼淚。
后來經理叫那個姐姐幫忙處理。那個姐姐只打了幾個電話,那個客戶說,明天我就把錢打過去。
到底發生了什么?我們幾個小白驚得目瞪口呆。
終于忍不住好奇,我找那個姐姐求教。
那個姐姐微微一笑說,其實我也沒說什么。
第一次打過去的時候,客戶不停地說我們產品如何如何不好,服務如何如何差,以及我們整天騷擾他。客戶說了很久,我什么也沒辯解,只是在他抱怨的間隙說“是的”“您說得沒錯”“這里我們做的不到位”“給您造成困擾了”“我們一定改進”。
第二次,第三次客戶還是那樣抱怨,不過態度一次比一次緩和,我還是說類似的話。
最后一次,客戶說著說著,居然說到他們公司最近遇上了點麻煩,有點棘手。我說,是這樣啊,那您是有點頭疼。說到最后,客戶主動說明天給我打續交的年費,還說跟我說話很開心。
哈哈,其實我根本就沒說什么啊。
有些人覺得奇怪,同樣的事情,卻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結果,認為一定是那位姐姐口才了得。因為那個姐姐看上去并沒有和客戶太多交流,很輕松地就讓客戶簽了單。
其實我們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她很善于傾聽。
她聽得懂客戶想表達的,和客戶產生心理共鳴,而不是一味給公司開脫,試圖強制灌輸我們公司的優點。
平時工作,那個姐姐也是四平八穩,不像我們新人,電話抓起來就是一通巴拉巴拉,有時候這邊還沒說完電話就已經被客戶給掛了。她總能不急不緩,一邊說一邊聽,一邊給客戶耐心解釋。
往往,我們打了一百個都不及她幾個電話的效率高。為此,她常常教我們:在面對客戶時,你要做的是善于傾聽,而不是沒玩沒了的訴說。多聽聽客戶的意見和心聲,在你付出耐心和關心的同時,收獲的卻是對方的喜愛和感動。客戶一高興,自然愿意買我們的產品。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說:上天賜人以耳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
寥寥數語,形象而深刻地說明了“聽的重要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越是善于傾聽的人,與他人關系就越融洽。因為傾聽本身就是對對方的一種肯定,你能耐心地聽對方的談話,等于告訴對方“你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對方又怎能不積極回應、表現出對你的好感呢?
關于傾聽,百科里這樣定義:
傾聽不僅僅是要用耳朵來聽說話者的言辭,還需要一個人全身心地去感受對方的談話過程中表達的言語信息和非言語信息。
崔永元在一次采訪中,記者問:“你為什么有這么好的口才?”
崔永元笑了一下,回答說:“其實我的嘴很笨,只是‘耳才’還可以。”
“耳才”怎么說?”記者又問。
崔永元回答:“聊天、談話的關鍵是要聽得好。”
記者再問:“怎么才算是聽得好呢?”
崔永元答道:“聽人說話能聽到畫龍點睛,此一境界;聽人說話能聽到入木三分,又一境界;聽人說話能聽到刻骨銘心,是最高境界。”
崔永元連用三個成語,說明傾聽的三種境界。
那么怎樣才算會傾聽呢?
古典老師在《拆掉思維里的墻》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方法:口是心非法則。
從心理學來說,一個人缺什么,就會投射到身邊的人身上,他會覺得身邊其他人也覺得自己卻,于是他就會不斷地表達說自己其實不缺,一不小心就過去了。這個結果就是,他不斷表達的東西就是自己最缺乏的。
反復強調自己有房有車的男人,自信心一定有問題。!
反復強調自己職務的人,工作能力一定不咋地。
反復強調工資的人,工作成就一定好不到哪里去。
反復批判公司不公平,給某個沒什么能力的人漲工資,他其實是想說,為什么加工資的不是他。
最禁忌的是自我為中心的傾聽。即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觀點進行判斷,隨心所欲的傾訴。表現為:
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對方的話
為了證明自己正確,反擊對方而在對方言語中尋找破綻,試圖攻擊對方
一心想著自己接下來怎么說而不去在意對方真正用意
但凡聽者采取上面做法,說話的人就會不再像繼續說下去,會覺得跟這種人說話簡直浪費感情。經常把天聊死的也大多是這種人。
歸根結底,傾聽的關鍵在于,要有同理心。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即說話者的心理需求。
曾經聽一位心理學老師講過一段話,很是受用。
男人需要面子,女人需要情感,孩子需要安全感,老人需要尊重,領導需要權威,下屬要有成就感。
再加上口是心非法則,大多情況還是可以妥善應對的。
你可能會說,說個話都要講究那么多,累不累啊?也沒必要揣測跟我說話人的心理吧。
我想說,只要你不準備找個山洞一個人呆著,多學點溝通技巧還是有必要的吧。
傾聽是一種可能需要畢生修行的能力,口才易學,耳才更需要修煉。
善聽才是會說的根基。
你和牛人之間,或許只相差一只耳朵的距離。
the end
既然來了留個腳印再走吧~喜歡可以關注我哦~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