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一五) 【原書卷八·六六】
《漫齋語錄》曰:“詩用意要精深,下語要平淡。”余愛其言,每作一詩,往往改至三五日,或過時而又改。何也?求其精深,是一半工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工夫。非精深不能超超獨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領解。朱子曰:“梅圣俞詩,不是平淡,乃是枯槁。”何也?欠精深故也。郭功甫曰:“黃山谷詩,費許多氣力,為是甚底?”何也?欠平淡故也。有汪孝廉以詩投余。余不解其佳。汪曰:“某詩須傳五百年后,方有人知。”余笑曰:“人人不解,五日難傳;何由傳到五百年耶?”
《漫齋語錄》,筆記或詩話著作。宋佚名撰。原書久佚,亦不見諸家著錄,卷數不詳。其成書當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后,南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前。佚文散見于《詩人玉屑》、《竹莊詩話》、《修辭鑒衡》等書。據現存佚文,該書似以論評為主。其詩學見解,主張“用意要精深,下語要平易”,認為“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可幾風雅;下語六分,可追李杜;下語十分,晚唐之作也”。又多談句法、句眼、煉字,強調學古人而能“自得”。又稱:“大率詩語出入經史,自然有力,然須是看多做多,使自家機杼風骨先立,然后使得經史中全語作一體也”。凡此,皆似以江西詩法教人作詩者。
下語,釋義:1、措辭;用語。宋蘇軾《西江月·昨夜扁舟京口》詞:“此景百年幾變,個中下語千難。” 2、迷信謂鬼神借活人之口為它代言。 宋范鎮《東齋紀事》卷五:“三司副使陳洎既卒,數下語處其家事……所憑而下語者小婢,才十二歲耳。”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后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梅堯臣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安軍節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堯臣去世,年五十九。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并稱“歐梅”。為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詩小傳》等。
郭祥正,(1035—1113),北宋詩人。字功父,一作功甫,自號謝公山人、醉引居士、凈空居士、漳南浪士等。當涂(今屬安徽)人。皇祐五年進士,歷官秘書閣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請大夫等,雖仕于朝,不營一金,所到之處,多有政聲。史傳“其母夢李白而生”,少年即倜儻不羈,詩文有飄逸之氣。詩風縱橫奔放,酷似李白。梅堯臣一見,便嘆道:“天才如此,真太白后身也。”一生寫詩1400余首,著有《青山集》30卷。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書法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本人翻譯:
(略)
真老實人言:
詩,用意要精深,非精深不能超超獨先;下語要平淡,非平淡不能人人領解。而精深與平淡,恰是一對矛盾。過于精深則常人難解,過于平淡則淺白無味。只有拿捏準確,才是恰到好處。劉勰《文心雕龍》:“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不寫個千百首詩,就想拿捏準確到位,恐怕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