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書卷四·一七】
古人詩有全篇用平聲者,天隨子《夏日》詩,四十字皆平聲。有全篇用仄聲者,梅圣俞《酌酒與婦飲》一篇皆仄聲。有通首不用韻者,古《采蓮曲》是也。有平仄各押韻者,唐末章碣以八句詩平仄各有一韻是也。詩家變體,宋魏菊莊《詩人玉屑》,言之最詳。
陸龜蒙,(?~公元881年),唐代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者,字魯望,號天隨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長洲(今蘇州)人。曾任湖州、蘇州刺史幕僚,后隱居松江甫里(今甪直鎮),編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澤叢書》中,現實針對性強,議論也頗精切,如《野廟碑》、《記稻鼠》等。陸龜蒙與皮日休交友,世稱“皮陸”,詩以寫景詠物為多。
《夏日閑居作四聲詩寄襲美·平聲》【陸龜蒙】
荒池菰蒲深,閑階莓苔平。
江邊松篁多,人家簾櫳清。
為書凌遺編,調弦夸新聲。
求歡雖殊途,探幽聊怡情。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安軍節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堯臣去世,年五十九。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并稱“歐梅”。為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詩小傳》等。
《舟中夜與家人飲》【梅堯臣】
月出斷岸口,影照別舸背。
且獨與婦飲,頗勝俗客對。
月漸上我席,暝色亦稍退。
豈必在秉燭,此景已可愛。
章碣,(836年—905年),字麗山,漢族,唐代詩人,睦州桐廬人。章孝標之子。乾符三年(876)登進士。乾符中,侍郎高湘自長沙攜邵安石(廣東連縣人)來京,高湘主持考試,邵安石及第。章碣賦《東都望幸》詩諷刺之:“懶修珠翠上高臺,眉目連娟恨不開,縱使東巡也無益,君王自領美人來。”表達了對科場制度的不平,廣為人們傳誦。章碣創作了“變體詩”。在律詩中,一變通常只需偶句押韻的格律,要求偶句、單句平仄聲各自為韻。一時趕時髦者競起效仿。著有《章碣集》等。
變體詩【章碣】
東南路盡吳江畔,正是窮愁暮雨天。
鷗鷺不嫌斜兩岸,波濤欺得逆風船。
偶逢島寺停帆看,深羨漁翁下釣眠。
今古若論英達算,鴟夷高興固無邊。
(蔡寬夫《詩話》:章碣詩平側各一韻,自號變體。)
魏慶之,字醇甫,號菊莊,南宋建安(今屬福建)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理宗嘉熙末前后在世。他一生與當時文人騷客廣泛交往,無意仕途。所著《詩人玉屑》二十一卷。
本人翻譯:
(略)
真老實人言:
詩之變體,可以游戲之作,但終歸以正體為主。戲學變體者,亦應當遵其規則,斷不可自行再變。偶然看到一首學章碣變體詩的,其詩注明“平聲壓咸韻(原文)”。初看未解其意,仔細讀過,才知道其仄韻句押新韻八寒(仄),平韻句壓平水韻十五咸(平)。一首詩里面,仄韻使用新韻,平韻使用平水韻,這又是啥新變體嗎?其實,這首詩的平聲句押的也是新韻八寒(平),何必說成押咸韻呢?
《閑愁室內裹寒衫》變體詩【胡放松】
新雞報曉晨陽冉,老馬歸途暮草銜。
稚子雙牽騰火焰,漁翁獨守釣云帆。
紛紛落葉飄風站,漫漫飛花逝水巖。
野外輕歌揮冷劍,閑愁室內裹寒衫。
(平聲壓咸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