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什么?
時間是個太深奧的東西,以致于尚未能給出普適的定義。時間又是如此的重要,古有寸金難買寸光陰,現有把時間當作朋友,絕大數人都試圖告訴我們時間是稀缺的,要珍惜它。
時間是黑箱,盡管我們說不清它究竟是什么,但也還能如盲人摸象般得出一些時間的特質。
點說時間
-
客觀公平
在發明時光機器之前,注定對時間的流逝是無能為力的。事實上,人們又渴望能做點什么,無論是《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時間轉換器還是下圖中對XX天精通/掌握XX一類書籍的調侃,大家都清楚地知道這只是存在于腦海中的念想。
21天精通C++
正是這種無能無力,保證了時間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公平的,不會因為富貴貧窮而有所差異,不管是聰明還是愚笨,上天都給我們每個人一天二十四個小時。
同樣的二十四小時,有人無聊得想方設法地kill time,也有人夜以繼晝地學習,只要方式得當,時間總會回饋給你想要的。它有一套自己的原則,從不對任何人破例,無論你主觀意識是如何渴望,終歸還是得按它的方式來。
同樣是因為這種無能無力,所謂的時間管理,管理的對象應是個人行為,而不是時間本身。
-
可延展性
拉伸形變
延展性本來是物質的一種機械性質。時間的可延展性表現在于每個人對時間的流逝都有自己獨特的感覺。當我們沉迷于自己喜歡的事情又或者賴床不起時,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于孔老夫子的逝者如斯乎心有戚然。但當你焦急地等待每個人、被迫參加本不想去的聚會,定會深覺度日如年并不是很夸張。
值得注意的是時間過得越來越快這種感受。如同肥肥貓在知乎中的回答,相信大部分人都有這樣的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快了。小學時是一個月一個月過,大學一學期一學期過,工作后就變成了一年一年過,越往上過的越快。下面這個解釋我也看到過:
“五歲的時候人的記憶有五年,這時候過一年,到六歲時,記憶增加了五分之一。六歲到七歲,記憶增加了六分之一。七歲到八歲記憶就只增加了七分之一。以此類推,到了二十歲的時候,過多一年,記憶便只增加二十分之一。這一年的時光雖然沒變,但是參照物變了。所以大家就感覺時間過得快了。可能等你六十歲的的時候,過一年記憶只增加六十分之一,那時時間就過得更快了。”
但我更認同肥肥貓后面的解釋。
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你仔細回憶一下,會發現童年的課間十分鐘休息足夠你從樓上跑下去玩兒點什么;但現在你坐在公司電腦前,才喝了杯熱飲,吧東西攤開準備干活,啥都沒干呢一個小時就沒了。小時候兩個月的暑假特別漫長,現在的一個月不就是四個星期,一眨眼就沒了。
如果用記憶增量理論來解釋,那就說明我們在成年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在簡單重復,所以大腦中的“總數據”并沒有像兒時那樣處在迅猛增長的階段,大腦處理今天的24小時,只需要動用幾年前就已經存好的索引,駕輕就熟,總信息量幾乎沒有增加,你主觀上感受到的“新東西”當然就少,而體驗“新東西”恰恰是放慢主觀時間的命門。
套用知乎上“舒適區”的說法,要解決時空扭曲的問題,我們必須走出“熟悉區”,熟悉區是時空黑洞,會不斷加速消耗,吞噬你的時間。如果你走出辦公室,去陌生的國度一個月,就會發現這一個月并沒有像辦公室里那樣,星期三過完就差不多能指望星期天了,而是覺得比在辦公室兩個星期都要多,這便是對抗時空扭曲的一個例子。并不是只有旅游才能有這樣的效果,你如果在自己身上多試驗,會發現能找到很多適用于你個人的手段,但前提是你要有“擺脫熟悉區”的意識。
有的人二十五歲就死了,只是七十五歲才埋葬。
-
可定價
定價
這一點可能與時間無價這種說法有些矛盾。經濟學告訴我們萬物皆有價,那些無價的東西并不是真的無價,而是它們帶來的效用非常高,以至于用通常意義的金錢無法進行衡量。
如果接受某種程度上時間可定價后,那么自然就能明白時間是可交易的。你可以出賣自己的時間,這正是我們大多數人討生活的方式,我們不掌握生產資源,只能明碼實價地出售自己的時間。無論你是靠增加勞動時間長度,抑或通過念書、進修提升勞動效率,本質上都是不得不 賣時間。另一方面作為買方,你也可以換取別人的時間,遠有家教輔導、家政服務,近有APP助理來也、知乎Live、果殼在行這些交易平臺,比較有意思的是后兩者,還記得前文概念才是一切的源頭提到的總價=單價×數量嗎?在我看來,知乎Live采取的是跑量的方法,定價相對較低。在行則是主打個性化定制,單價較知乎Live高出不少。
時間有了定價后還可以橫向比較:
注意力>時間>金錢。
信息>資本>注意力>時間。
···
時間的朋友
- 明白了時間的客觀公平后,我們就應該知道該管控自己的注意力。
- 明白了時間的可延展后,我們就應該知道該走出舒適區。
- 明白了時間是可定價的,我們就應該想辦法提高自己時間的定價,更進一步,設法降低勞動邊際成本或者進入能降低勞動邊際成本的領域。
針對后者,總價=單價×數量可以看作時一次交易或一段時間的模型,終其一生我們不大可能只作一次交易,這將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降低邊際成本,假以時日就能以較少的時間撬動財富的杠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