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過程中,要認清有害的習慣并將它們轉化成對生命有益的認知和行為,需要我們投入巨大的努力和覺知。
通過區分觀察與評判、認識感受背后的想法或需要,并以清晰的行動語言提出請求,非暴力溝通讓我更有能力掌握最關鍵的一步就是看清加諸我們身上的文化制約。
內在沖突往往會讓人陷入抑郁狀態,而我們可以用非暴力溝通來化解這些沖突。將抑郁癥歸因為“無法認知到自己有選擇”。當我們評判自己時,便是在遠離自己的需要,更無法釆取行動來滿足那些需要,我們和自己的需要失去了連結。
有位女士在極度抑郁時不同聲音:
聲音1(作為職業女性):我的人生應該有更大的作為,我這是在浪費我所受的教育和才華。
聲音2(作為有責任感的母親):你太不現實了。作為兩個小孩的媽媽,你連他們都照顧不好,還妄讀做其他事情?
想象這位女士服下了“非暴力溝通丸”兩種聲音轉換為:
聲音1:當我放棄工作、待在家里花很多時間照顧孩子們時,我感到壓抑和挫敗,因為我很需要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所以,現在我想在我的老本行里找一份兼職。
聲音2:當我想到要去上班,我感到害怕,因為我需要確保孩子們被好好照顧。因此,我想計劃一下如何在我工作時為他們提供妥善的安排,并且在我不那么累時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們。
這位女士用非暴力溝通的語言表達了內在的聲音后,頓時如釋重負。因為她得以明白撕扯她想法背后所隱藏的感受和需要,并同理自己的處境,轉化了情緒。
當我們陷在批評、指責或憤怒中時,很難為自己建立健康的內在環境。非暴力溝通幫助我們關注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不是自己或他人有什么問題。
一位學員上課目前是學習如何更好地照顧自己。在第二天早晨醒來時頭疼欲裂。
過去第一反應是去檢討自己哪里做錯了。是不是吃了什么不該吃的食物?是不是讓自己壓力過度?是因為自己做了這個或那個?
學習非暴力溝通后他首先問自己:“我現在需要做什么來緩解頭痛?”然后坐起來,慢慢舒展了脖子,走動了一下,又做了些別的事情讓自己舒服些。不再折磨自己做什么檢討。很快頭痛緩解了。然后這位學員得以參加一整天的學習。
當學員嘗試同理頭疼時,用感受和需要同理自己,減少了壓力,疼痛緩解了。
開明的心理治療師能夠超越自己的角色,與來訪者坦誠相見。心理治療師不在治療中袒露內心,避免在處理內心沖突時損及病人的利益。
“頭腦的理解”是每當組里有人表達感受,他便會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自己的分析,而不是同理那些感受。
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和意識來輔導他人時,我們和對方創造的是真誠、坦率和雙向的關系。而不是和對方保持情感上的距離,也不是在診斷對方,或是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專業輔導者姿態。
非暴力溝通可以幫助我們將內心的負面信息轉化成感受和需要,從而改善和自己的溝通。如果有能力做到同理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可以轉化抑郁情緒。非暴力溝通教導我們如何專注在自己及他人心底真正的渴望上,擺脫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糾錯的習慣,從而創造更加和平的心境。心理輔導與治療的專業人士也可以用非暴力溝通與來訪者建立真誠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