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陽是個依山傍水的山城,陰雨天里,望不見遠山,看不到岸邊,到處都是煙雨蒙蒙,云霧繚繞。在這樣的天氣里,難免會有點傷感,但是總覺得這樣的天氣應該有點浪漫的邂逅才完美。
不打雨傘,任憑細雨飄在臉頰,漫步于宜洛河畔,不知不覺走到了濱河公園的李賀廣場。
蒙蒙細雨中的李賀雕像,在朦朧的細雨中有著朦朧高大的美,仰望著面前李賀的雕像,我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千年前的唐代,那個時候,我腳下的這片土地叫福昌,就是這位著名詩人的故里。
李賀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 ,“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文人的悲苦從詩人李賀的詩中也可反映出來,他在《南園》(其一)寫道: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縱使李賀這樣的才子,也覺得書生是很少成為萬戶侯的。
李賀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說來托古寓今,長吉上訪天河、游月宮;下論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麗、旖旎絢爛。長吉刻意錘煉語言,造語奇雋,凝練峭拔,色彩濃麗。所以后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 ,創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 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賀身體瘦長,若不是執意追求文字,或許不至于那么短命。他經常騎在驢背上,背一個竹簍,一有奇思妙想,就記錄下來,回家再將散句整理成篇,詩句“嘔心瀝血乃成”。他在《南園》(其二)中寫道: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意思是說,埋頭尋章摘句的書生,所寫的悲秋一類的詩文,用在戰爭中是無濟于事的。老雕蟲,是指長年累月寫詩作文的人。李賀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也希望棄筆從戎,這也是當時社會所有文人的現實處境。
在這蒙蒙的細雨中,能夠仰望千年前這位浪漫的詩人,這何嘗不是一種緣分,不是一種浪漫呢?可惜,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傳說李賀臨死時,見天帝派緋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樓作記文;又傳其母一夕夢見李賀,說他正為天帝作白瑤宮記文。李賀在現實中施展不了的抱負,但愿在瓊樓仙閣一一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