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來上海兩年了,于我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情。時而有同事好奇,你是怎么來上海的。我是自己投簡歷、來上海面試,也是我第一次來上海,確定好公司后,辭了家里的工作。在網上找了租房,向二房東要了地址,行李先我一步到了住處,下午到了上海,第二天正式上班。
我不是要寫回憶錄,才兩年而已,經歷的事情有限,也開始厭煩記錄瑣碎情緒的流水賬。相比較于之前下筆千言,開始因為思慮萬千而斟酌字句。我想,今天開始想寫的東西,應該是一個系列,關于一個女孩獨自打拼的勇敢、關于一個女孩為自己做各種人生決定的故事,這里面有她的掙扎與妥協,有她的信念與權衡,有她的判斷與決定,有她的苦笑甘甜。
我是一個平凡人家的孩子,我的生活里并沒有大家向往的游覽中國大好河山,更不能和大家分享歐洲的某座古老教堂,圣托里尼島的藍與白,愛情海的廣袤;我也沒有音樂才華,可以彈琴寫詩;我也沒有多少轟轟烈烈的愛情,或是從年幼無知相伴至攜子之手的伉儷佳話;我也沒有殷實的家庭背景,給我遼闊的眼界、高貴的氣質。
我老老實實上著小學初中,熬過高中三年,上了一個地方院校,讀著一個好似很牛的法語專業,實則沒有出國、口語磕巴、語法歸零的水平。從大三至大四一直嘗試各種實習工作,這些工作讓我受益匪淺——我知道自己喜歡做有前景可以不斷學習進步的工作,枯燥重復的工作不行。心里是這樣篤定的,所以,只身來了上海??拗壑罎⒅?,工作之余沒有生活可言,親情友情愛情全部給工作讓路。依然慶幸走過的這兩年工作時光,這樣的充實有價值。如果說在上海打拼兩年我的收獲是什么,我想,應該是更加確切地肯定——我要用我自己掙的錢,買我自己的包包,裝我自己的故事(我可能不會愛你)。
身邊同學朋友陸續結婚,有了可愛的小寶貝,雖然我單身,可我還是兀自認為婚姻并不是一個女人生活的終點?;橐鍪且粋€港灣,并不是一個安生立命的方式。五年后、十年后、二十年后,當三十歲、四十歲的我們,面對自己日益蒼老的容顏、沒有生存技能,一心只能想著拴住身邊的這個男人,不曾想過,孩子已成年,唯一的紐帶再也拴不緊當初生活在一起的理由,我們以為年紀漸長的我們會變得風韻猶存,卻不料更愛家長里短、拉呱閑聊,一年都不會有一次機會去旅游、去瘋狂。我知道這其間有我不懂的、未能體驗的,生活的樂趣和家人的愛。我只是在想,生而為女子的我們,在家庭愛的沐浴下,丟盔棄甲,失去戰斗的力量,如果生活不幸把我們拋至于戰場,我們該怎樣面對刀槍風雨。父母總說,你想太多了。對的,我想的很多,我并不是把人想到最壞,我只是把事情結局想到最壞,我只是偶爾問問我自己,這樣那樣的結局我能接受嗎,我該如何自處。
好吧,我承認也許我骨子里還是一個自私并且自以為是的人,我沉默著為自己想著后路。我相信愛情,只是覺得一生不變的愛情,這樣的幸運不會眷顧我。我知道每一個選擇都會扭轉命運的齒輪,但我更相信命運,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無論你怎么折騰,上天只是靜默地注視著與命運抗爭的你,不笑不嘲,待你折騰好一氣之后,會自動調整好你既定的人生走向。你的出身、你的家庭、你的學識、你的經歷決定著你的性格,人們都說性格決定命運,而我固執地認為,命運是性格的始作俑者,好與不好由不得你。
還是寫得有點多、思緒有些快,可能還有些偏激,但沒辦法,我既愛朱自清也愛魯迅。
還會繼續寫,因為我還沒有做好準備,迎接新的生活——開心晴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