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回顧:言談與敘事,首先在時間上追蹤事件,會造成復雜無比的語法結構;第二個問題是在不同事件里追蹤指涉物。
學習目錄:復合句型,合乎語法就是合乎常態,句法的約定俗成,句型結構,語言創造和變遷,普通語法和語言差異。
作者總結中自己都覺得是小驚喜的結論:在人類開始往合作溝通邁進時,共享意圖這個基本技巧和動機,是這個過程中最核心的部分。
6.3.3合乎語法就是合乎常態
1,為什么所有文化里的所有人都愛說故事?
第五章提出演化的理據,說明人為何要與人分享訊息 情感與態度。分享可以擴展我們與別人的共同基礎,也可以增加我們的溝通機會,最后,讓我們更像他們,提高我們被社會接受的機會。(服從團體在文化團體選擇的過程中的關鍵角色)
【品牌的分享,擴展用戶與品牌的共同基礎,增加與用戶的溝通機會,最后讓兩者的價值與需求更契合(像),提高被整個用戶群接受的機會。】
所以,述說敘事可以促進,有利于融入。述說中,對人物個性和行為共有的評斷,也是一種重要的聯系機制。(文化共建/共同基礎)
2,語法規范中,什么被創造并傳遞下來,那么在一代人之間有效溝通的東西,為什么又改變了,誰改變了,什么方式的溝通才會改?
共享意圖的過程為基礎,溝通雙方的妥協,復合雙方各自需要的信號被保留,澄清溝通訊息,或為接受者修正訊息。(即達成共識)
創造和變遷隨著時間產生再分析過程(也有一代和一代之間傳承的時候,模仿中的意會,再分析過程的創造與變遷,自己理解非書中話),依賴共同基礎 共同關注的運作。(共同關注 共同基礎【依賴共同的概念基礎/認知】)
6.4.3普遍語法和語言差異
1,語言如何被創造,習得和改變,一定要收到一般的計算能力所制約,甚至隱含普遍原則。
自行推導一個小點:品牌傳播中,用什么動作傳播什么內容,應該就類似于溝通中語言的出現,那么分別對應的是這個內容的創造,用戶的習得,以及更新改變。
2,中間一段推導轉換沒理解。
3,人類的本質就是復讀機,在本文中類似的觀點。
一般性的文化歷程:人類生來就是要模仿,就是要變得像周遭的人一樣,語言不過是體現了這一點罷了。
4,先決條件,有意的溝通。重點標志這個定義 前置的方式。
總結
,敘事中的告知與分享語法的演化根源,來自基本的合作溝通能力,以及繁復的共享意圖基礎結構。
,語法結構變化,涉及演化與文化兩種歷程,收到一般認知和社會認知過程的制作而發展出來。
(私以為這章 作者沒有很好的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 尤其是最后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