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吉林市畢業年級第一次教學質量檢測材料作文評析
吉林市教育學院初中語文學科中心組
吉林九中 呂玉春
試題回放
閱讀下面材料,任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紀子為周宣王馴養斗雞。 紀子才養了10天,周宣王就不耐煩地問:“養好了沒有?” 紀子答道:“還沒好,現在這些雞還很驕傲,自大得不得了。” 過了10天,周宣王又來問,紀子回答說:“還不行, 它們一聽到聲音,一看到人影晃動,就驚動起來。” 又過了10天,周宣王又問, 紀子說:“不成,還是目光犀利,盛氣凌人。” 又10天后,紀子這回卻說:“差不多可以了,雞雖然有時候會啼叫,可是不會驚慌了,看上卻好像木頭做的雞,它的精神全部凝聚在內。其他雞都不敢來挑戰,只有落荒而逃。
這個故事給你求學修身最深刻的啟示是什么?請據此寫一篇作文。
試題分析
材料中的故事出自《莊子·達生》,原文如下:
紀渻子為王養斗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為了讓考生易于審讀材料,并有發揮的空間,我們對原文進行了翻譯,并在保留原作內容情況下,適當增加了一些內容。
這道作文試題既具有明確的指向性,有具有相當的開放性。材料后面的“求學修身的最深刻啟示”明確指出作文立意的方向,寫作文時絕對不可以偏離這個內容。材料本身很強的具有開放性,可以引起考生生活感悟的內容很多,考生有選擇話題的自由空間。
寫好這個作文的前提是讀懂材料,讀材料要抓住題干中的“任選角度”一詞。從材料的內容看,我們有以下幾個角度可以選擇:紀子、周宣王和斗雞。從紀子的角度分析,我們看到紀子沒有被周宣王一次又一次的催促所左右,而是堅持自己的做法,追求馴養斗雞的最高境界——這告訴我們:無論是修身,還是求學,都要堅守自己的初心,不被別人所左右;修身或求學,不滿足于小進步,要追求最高境界。從周宣王的角度分析,我們看到周宣王三番五次地詢問,很著急,很不耐煩——這告訴我們:求學自身,要有耐心;美好的事物(卓越的才干、高尚的品德)的成就需要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從斗雞的角度分析,它先是驕傲自大,而后又心浮氣躁,最后才達到精神全部內斂的最高境界,對其他斗雞不戰而勝——這告訴我們:為人要謙虛;做人要內斂;人的成長有一個過程,要成就自我就要循序漸進;做好自己,才能贏得世界。
與以往材料作文不同的是,這道考題要求學生要從材料中提出觀點,而不是僅僅確定話題。同時,作文要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指出這則材料對求學修身的意義。
寫作建議
對于此類的作文,我們提出以下幾條寫作建議,僅供參考。
1、要引述材料并進行精當的分析。
材料的內容較多,不必全部引述,只從一個角度概述材料內容,并依據引述的內容進行分析,提出觀點。至于是第一段還是第二段,這不必嚴格限定。
2、寫作議論文,要有事理的論說。
觀點提出后,文章要能恰當地選取論據材料進行論證。論證時,作文可以旁征博引,可以取類譬喻,也可以分析解說,要做到讓讀者信服。
3、觀點要明確集中,具有辯證性。
題目中的“最深刻的啟示”,告訴考生要抓住感悟最深的一點來寫,因此文章的觀點要明確而集中,切忌模棱兩可。但也不能把話說得過于絕對,要符合實際,有現實意義。
4、要聯系生活實際,明確作文的意義和價值。
題目中已經明確提出要談修身治學的啟示,作文就要做到從材料中來,到生活中去。可以一邊探討事理,一邊聯系實際;也可以先論說道理,后聯系實際。
佳作點評
本次檢測,作文材料和要求與以往有別,很多學生怕跑題而避開了材料作文,選作命題作文,故而材料作文的優秀文章相對往年要少,我們依據話題和觀點,各選擇一篇44分以上的作文進行點評。
文一:
成才需要時間積淀
題目明確了觀點態度,緊扣題目中“求學自身”,且抓住了材料中“斗雞的馴養需要時間,要有一個過程”這一重要內容。
紀子,為宣王馴養斗雞,前后經歷40天,斗雞才真正成才,而馴養10天的斗雞,卻驕傲自大,目空一切,由此觀之,成才需要時間積淀。
(開篇引述并分析材料,提出中心論點,不折不繞,清晰明白。不足之處是未能從整體上引述材料,若是能夠扣住短時間是馴養不出好斗雞這一內容來說會更好。)
紀子馴雞成功的秘訣,在于時間的積淀,用時間去磨礪雞的意志,使雞面對敵人時沉著冷靜,會聚精神,終使敵人落荒而逃。物竟如此,人猶亦然。
(此段材料分析較好,但與上一段重復,應與上一段合并。)
詩仙太白,于山水連綿中,沉浸幾十年,感受萬物,融于己心,終名揚文壇,風騷千年。羲之練字,朝而作,暮而息,冬去春來,歲歲年年,皆是如此,院中池水竟被墨汁染黑,此二子者,皆因為時間的積淀,收獲頗豐,最終成為名貫古今的曠世奇才,一如紀子馴雞。用時間來積淀,最終方得沉著冷靜,戰無不勝。
(行文語言精煉,事例精當,能將所積累的材料變換角度運用,很好。議論語言透辟,有說服力。)
若云古時世界發展緩慢,但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朝,時間的積淀方顯其珍貴價值,黃大年潛心于科學研究,嘔心瀝血,潛心鉆研近十年,終用一人之力,將中國測繪拉至新高度。華為十年磨一劍,造出中國人自己的芯片,麒麟一出,橫掃世界。中國自主研發光刻機數10年,就是依靠時間積淀,沖破國外技術封鎖,名震全球,此幾者,皆如紀子馴雞,用時間,歲月的積淀,換來最終的輝煌。
如若不遵守時間積淀的客觀規律,妄圖打破自然平衡,等待的只能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仲永縱然有超世卓越之才,卻因缺少時間積淀,過早耗盡才氣,歸于世俗,泯然眾人矣。反觀今日,多少應屆畢業生,目空一切,目中無人,嫌棄工資微薄,不知立世需時間積淀,豐富閱歷,從最低級做起,一步一步走向人生巔峰,如是二者,皆因不知時間積淀之重要價值,妄圖違背客觀規律,最終一事無成。
(此段從反面說理。從整體上,說理采用正反對比結構,觀點鮮明突出。)
站在社會角度,紀子馴雞的做法更具現實意義,他告誡人們,做事要腳踏實地,穩中求進,用時間去證明自己,而不是獲得些許成就,沾沾自喜,停止不前,沒有經歷時間積淀的成功,必將無法長久,最終難免泯于塵世。
(聯系生活實際,指出成長成才乃至成就事業,均需要時間積淀,文章的指向性強,有現實意義和價值。)
在當今百舸爭流的時代,我當代中國少年更應沉穩冷靜,專心研學,用時間的積淀來充實自己,鑄就中華民族新輝煌。
(收束有力,內容很散,應該集中談求學修身。)
文二:
沉淀,讓生命更美好
題目表明觀點,以“讓生命美好”關聯求學修身這個問題。俗話說,題好文一半,就是這個道理。
紀子為周宣王馴養斗雞,面對王上的詢問,他依舊毫不浮躁的馴養,因為他知道,唯有讓雞沉淀住內心,才可以戰無不勝。由此可見是沉淀,讓生活更美好。
器成還需久為功。故宮博物館所展示的檀木家具因其美而吸引眾人,但殊不知,其背后是五年一輪,千年一樹的積淀,在漫長的歲月中,是檀木歷經風雨,飽經滄桑的蒼茫生活。而在風雨中,積淀下了一棵“本心”,去掉浮夸的雜塵,夯實出美妙的樹心,讓它在百億樹中脫穎而出,讓他的生命擁有更高的意義。
以樹設喻,論證沉淀之于生命的重要,有文采。
在道家的思想中,也有沉淀的本義,在古仁人的心中,也正是有一顆能沉淀住生活的高尚情操,諸葛亮誡子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古人講求讀書生活從一“慢”字。這正是在沉淀一種人生哲學. "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觀天外云卷云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正是在沉淀著一種處世的淡然情懷,沉淀,是余秋雨《找到生活的慢》的內心。
引用名言論證觀點,語言雅致,書卷氣濃。可惜的是,所引用的名言似與觀點不符合。本段所論證的觀點是傳統文化中,“慢”是一種生活理念,在慢中沉淀生命的美好。作者并沒有明確表述出來。
“心沉下來,才能去寫出美麗的繁花。”在大千世界里,生活的節奏欲發的快。“速成”的招牌遍地都是。但這,只是空想,不是神化。小提琴神童盛中固造諧極高,在一首首美妙的曲子的背后,是“左手長在弓上,右手血脈流進弦里”的沉淀。一位善畫牡丹的畫家教導他的弟子說:“牡丹,一世繁花,但只有沉淀下內心,才能“寫”出來,他需要書法的意境,否則,不是繁華,是浮華”“十年成功法則告訴我們,其實人人都是圣人,關鍵在于你能不能沉淀的心,扎實十年,再去擁抱人生的美麗。
這段文字用兩個例子來論證觀點,與上一段運用道理論據有別,寫法富于變化,很好。如果語言能更加精煉,再從文學或科技方面加入一個例子,會更有說服力。
沉淀,在快節奏的生話中更有不可磨滅的意義。節奏之快,若沒有沉淀的果子,只是酸澀。如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之快讓世界驚嘆,但此時,中固卻由高速發展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是因為,只有沉淀下來的成果,才能更加完美,才會推動中華民族走向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讓中華民族的生命走向世界的高峰。
此段文字聯系實際,談沉淀的現實意義。有這個意識,是極好的。但并沒有寫出求學修身的意思,可能是此文得44分的原因之一吧。
物欲橫流,更需我們以平常心面對生活,節奏之快,更需我們沉淀內心,沉淀,讓生命更美好!
以對稱句收束全文,觀點明確,語言有力度。結尾再提觀點,回應前文和題目,渾然一體。
文三:
豐盈己身
“這個世界亂紛紛,先把自己鑄煉成器。”胡先生如是說。遂只有豐盈己身,才能在世界上有一立足之地。
紀子為宣王馴雞,周宣王每十天便來催問,紀子都回答沒養好。在旁人看來,紀子的雞可能已經很厲害,但事實上雞只會“自大”,沒有實干,直到最后到達了“八風吹不動”之境,不戰自勝。物如此,人亦然,豐盈己身,方可成功。
引述材料精煉,分析材料不到位。前兩段談的是一個問題,但無層次感,重復。
覽古今,觀中外,無數的名人并不露鋒芒,恰恰相反,而是有內在,不外露。
古有“500年來之完人”的曾國藩,便是一個很好的典范。他無時不在學習;讀書、借鑒別人的經驗,然而,他卻非常謙遜,能在事業顛峰之時激流勇退,正是他這種精神,才能在官場上游刃有余。再觀今日鄧稼先,身上便有一種中庸,不外露,平和的智慧,使人雖感平和卻又“光芒四射”。由此觀之,不張揚,不露鋒芒,才能做到八風吹不動的成功與淡然。
從個人層面論說觀點,下面過渡到集體層面,國家層面,逐層遞進,層次清晰。
不但個人,集體更應該具有豐盈己身,才能占用別人的覺悟。
海爾總裁張瑞敏說過:“戰戰兢兢,才能將事業推向頂峰。”也正因為這種憂患意識,海爾不斷充實自己,將事業推向頂峰。然而,反觀某些企業,則不將自己變得強大,而將經歷全用在攻擊別人的身上。這樣的沒有內在,一味地向外,終會失敗,只能成為稍縱即逝的一瞬間。
一個集體尚如此,國家亦然。
在世界格局逐漸多極化的趨勢下,不將自己變強大,怎能在世界立足?習總書記也強調,要提高文化軟實力。這不正是一個豐盈己身的過程嗎?國家的強大來源于文化的優秀、人民的力量。提高科創新能力、提高綜合國力,只有這樣,別的國家才不敢靠近、侵犯我國領土!試想,若國家內部空虛,只是一味地擴張,怎會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長久?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更應該用學到的知識充盈自己,將來用知識為祖國報效出力!
修身治學,皆須豐盈己身,凡有所學,皆成品格。豐盈己身,披靡前行,成功就在彼岸。
結尾兩段聯系實際,文字單薄,對“求學修身的最深刻啟示”闡釋不夠。
文四:
謙受益,滿招損
“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正如紀子為周宣王馴養的斗雞,驕傲自大時無法用來迎戰,只有凝聚精神,謙虛內斂,方能威懾一方,成為王者。故曰:謙者必勝,驕者必敗。只有懂得謙虛,才可取得成功。
先引名言,然后概述材料,提出觀點,簡捷明快,是高分作文的樣板。
謙虛,就是不自大自滿,能夠腳踏實地,虛心向前,它不是妥協避讓,而是一種禮貌真誠,對人謙和恭敬,對事認真虔誠的態度。理出于易,道不在遠——謙虛在心,方能成就人生。
此段解說謙虛這個關鍵詞,這是很好的寫法。很多考場作文的失誤就在于對于文章的核心概念沒有明確界定,導致說理層次混亂,觀點雜亂。本段對于“謙虛”這個詞的界定的不足之處是有些寬泛,不夠精準。
馮夢龍曾說:“對人第一謙虛好,學問茫茫無盡期。”正如圣人孔子,在有人問他如何評價自己的弟子們時,他卻只說“丘弗如也。”然而正是自稱不如顏回仁德,不如子貢辨才,不如子路勇敢的人,卻一手開創了影響后世無數人的儒家學派,創輝煌大業,贏萬古美名。同樣,孫叔敖仕途一帆風順,眾人紛紛前來道賀時,他卻不驕不躁,虛心聽取一老者提出的建議,終使楚國稱霸一時。試想,若孔子不謙虛恭和,何來儒家仕義大道?若孫叔敖不虛心從諫,何來楚國大治?故曰謙虛方能成就宏偉人生。
名賢事例做論據,有說服力。
再看今朝,斗轉星移,今者懂得謙虛,綻放光芒。
清華才子韓衍,以20門課程15門滿分的成績震驚答辯會全場,而事后他卻說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并拒絕采訪。“謙虛比驕傲更有力量”,韓衍不溫不火,以巧妙的低姿態在學術界綻放自己謙虛的光芒。
上面兩個部分,以時間為序論說謙虛的價值,層次清晰。但下面又寫“時代隱處”,和上文是什么關系,不好理解。
謙虛在心,試看時代隱處,幾多俊杰如流。
我國藝術大師季羨林從不以文學家自稱,三辭桂冠,謙虛內斂;球王貝利認為自己踢的最好的球永遠是下一個;毛澤東也曾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此三子用實際行動向我們說明謙虛的重要性。相反,清政府驕傲自滿,閉關鎖國,盛氣凌人,終被西方列強乘虛而入,使祖國蒙上灰暗。
“江河之所以能成為百谷王者,因其善下也”,謙虛對人,真誠待事。以一顆謙虛之心,腳踏實地走向生命的遠方,走出生命的高度,成就人生的華美樂章。
結句未能從求學修身角度談出意義價值,得44.5分(不含卷面分)似乎有些高。作文要求中有明確的寫作任務指向,應該完成這個任務,而且應有足夠的文字來闡釋才恰當。
文五:
急躁會敗,耐心則勝
有位哲人曾說過:“切勿急躁,耐下心來,你將會成功。”是啊,我也要說,急躁會敗,耐心則勝。
紀子為周宣王馴養斗雞,周宣王十分急躁,而紀子卻十分耐心。幾十天后,那只斗雞終于被耐心的紀子馴養成最厲害的雞,其它的雞都不敢來挑戰。
以紀子和周宣王作對比,語言精煉,思路清晰,很好。若能放在第一段,并于此段結尾處得出觀點,會是很精彩的開頭。
做事急躁,終將會失敗。有句俗話說得好:“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豆腐那么燙,心急怎么能吃得了?猴子火中取栗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且不說別的,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就犯過這樣一個錯誤。愛因斯坦曾研究過一個項目,因這個項目十分復雜,耗時已久。這使他十分地不耐煩,急躁的他放棄了這個項目。不久后便傳出了另一位科學家成功發表了這個項目的論文的喜訊。正是因為愛因斯坦的急躁,所以他失敗了。由此觀之,做事急躁終會敗。
反之,耐心使人進步。幼時的王羲之做事就十分地耐心。他向父親借到書法的秘籍后,就一人在屋內廢寢忘食地練習書法。他不急不躁,十分耐心。反反復復,周而復始。正是因為他耐心地練習,他的書法才進步得飛快。他的教師衛夫人也被深深震憾。巴爾扎克在選擇寫作后,把自己關在屋子里寫作。他耐心地修改,草稿成堆。終于發表了《人間喜劇》,他的名字廣為流傳。綜上所述,耐心使人進步。
這兩段從正反兩個方面列舉事實,論證觀點,從結構上看,是很好的范例。
做事耐心,方可制勝。在我國的近代史中,很多戰勝的原因都是因指揮者和軍人們的耐心。在眾多持久戰中,耐心是無可否認的戰勝因素。面對國民黨的四次“圍剿”我黨是如何取勝的?面對三萬里長征,紅軍是如何成功的?都是因為耐心。縱觀世界史,德國襲擊蘇聯,蘇聯紅軍因耐心作戰,打贏了莫斯科保衛戰;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又是因為耐心取得了二戰的勝利。
這段文字列舉事例論證“做事耐心,方可制勝”這一觀點,是上一段的重復,沒有層次的遞進,有湊字數的嫌疑。另外,這兩個事例用在這里也不夠恰當。
耐心使人進步,急躁使人落后。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我們做事時也應耐心,切勿急躁,才能更好地為祖國的發展貢獻出一份力量。
請牢記:急躁會敗,耐心則勝。
結尾的問題在前面已經提到,恕不重復。
以上是本次考試有代表性的作文,點評的文字或有不當之處,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