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出生就有人告訴我們,生活是場賽跑,不跑快點就會慘遭蹂躪,哪怕是出生,我們都得和3億個精子賽跑。”
——為什么我們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否則就會輸掉什么?起跑線又是什么?
“鹽水具有極強的導電性,初二物理知識,我們都學過,只有他會應用。”
——學以致用,哪怕用來整人也可以呀。
“杜鵑從來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別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時候他們會怎樣?他們會把其他的蛋從巢里擠出去,競爭結束了,他們的生命從謀殺開始,這就是大自然——要么競爭,要么死……”
——印度“皇家理工學院”學生的故事就這樣從院長的下蛋說開始了,要么競爭,要么死。和“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一樣,成功在現實中被看得很重要,人們只關注結果而不關心過程,可是有些成功就意味著真的成功嗎?
蘭徹、法爾汗和拉杜,被視為學校三個傻子,可是最終他們都不是“傻子”,他們是幸福的傻子。
02.
某一個夜晚的街頭,和兩個小伙伴聚完餐后,我們走在川流不息的馬路上,一人手里捧著一杯奶茶,漫無目的地走走看看。然后,有一個小伙伴說我們很像《三傻大鬧寶萊塢》的三傻。我問為什么?只記得她回復我的話大概是傻人有傻福的意思,是一個美好的祈福吧。
有時候,過于急切地追尋一些東西,反而會讓你失去的更多。
爆笑的捉弄手段、感人的情感線以及勵志的主題,這是一部包含著多種元素的電影。影片以插敘的手法向我們展示著三傻的故事。一開場,蘭徹就以一種不同的氣場出境。才發現,原來蘭徹的扮演者就是之前備受好評的《摔跤吧爸爸》的主演阿米爾.汗。
從一開始,蘭徹就展現了他的與眾不同,在同學們中顯得格格不入,敢于打破常規、尋求自我。
機械課程上老師對于“機械”這個概念的提問,蘭徹和“臭屁王”查爾圖的回答截然相反,一個是老師眼中所謂的好學生,另一個則是差學生,而最后蘭徹對于“書”這個概念的一個反諷實在是讓人大快人心。
“你們都陷入比賽中,就算你是第一,這種方式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識會增長嗎?不會,增長的只有壓力。這里不是大學,是高壓鍋……”
這不就是我們教育制度的一個真實寫照嗎?填鴨式的教育制度、過于絕對的好學生和差學生的定義、一切為了考試...
這么多年的學習生涯中,我遇見了各式各樣的學生,有耍小聰明的、有自己一套學習方法的、也有老老實實按老師要求來的,可還真的沒有遇見一位像蘭徹這樣的學生。
我們都在多年的教育中慢慢喪失了年少時敢說敢做的勇氣。
很真實,在一些畫面閃過的時候,我的心中升起一股強烈的羨慕之情,羨慕他擁有如此般的勇氣。
雖然,一路上的成長,好在自己并沒有忘記初心,可有時會畏懼、害怕,不敢活出真正的自己。
特立獨行的蘭徹總會說這么一句話:“Aal izz well(一切都好)”,雖然不可否認有些安好是電影劇情的需要。但生活中,樂觀者的確更受上天的眷顧。
生活不易,心懷希望,或許前面的路會走得輕松一些。
在我看來,整個影片的情節設計很好,沒有什么破綻和脫節。蘭徹的真實身份有些讓人出乎意料,卻恰如其分的承接了前面的劇情。
十年后的查爾圖把法爾汗和拉杜召集在一起想要他們見證十年前的那個約定時,當時我隱隱約約覺得蘭徹可能生活不盡如人意。但結果并不是如我想象得那樣,真是如此,電影也便沒有什么看頭了,哈哈。
那支代表著卓越標志的太空筆也實至名歸,一直對蘭徹深惡痛絕的院長在把筆交給蘭徹時,向他解釋了為什么太空中不能用鉛筆并語重心長的說:“你不可能總是對的。”
電影終歸是電影,無法走進現實,但至少這一點頗為誠懇的誠實值得肯定。
這支太空筆不簡簡單單是一支的筆,是代表著一種肯定——自由的思想是有飛翔的空間的。
從只被極少數人多的認可甚至朋友的質疑到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幫助朋友走出心理上的困境,勇敢的面對自己。這一步的跨越讓人感動,也值得被尊敬。
03.
“知道我為什么第一名嗎?因為我熱愛機械,工程學就是我的興趣所在,知道你的興趣嗎?這就是你的興趣……跟工程學說拜拜,跟攝影業結婚,發揮你的才能,想想邁克爾.杰克遜的爸爸硬逼他成為拳擊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
“你要記著,信就拿在手上,計程車就在門口,只要一點勇氣,你就能改變一生。”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如愿以償的找到自己的熱愛所在,那有幸找到了為什么不去珍惜呢?
“因為你是懦夫,害怕未來,看看這個,戒指比手指頭還多。為考試戴,為姐姐嫁妝戴,為工作戴……你這么害怕明天,怎么能過好今天?又怎么能專注于學業?兩個怪兄弟,一個害怕,一個虛偽……”
——從未為自己而活,整日活在別人的世界中,患得患失,最終不僅丟失了自己也丟失本有的可能性。
看到這一幕,反觀自己,也未曾不是如此?擔心未來如果沒有怎么怎么樣那該怎么辦,似乎只有這一條出路。可要知道生活不會一種活法,你遠可以活出超越自我的可能性。
放下對結果的執著,全身心關注和享受過程。這一句話對于要考研的我來說再合適不過,成功也許會來得出乎意料,就算沒有達到想要的結果,那又怎樣?自己不后悔就好,生活會給你最好的選擇。
“我想說服你,爸。但不會以死相脅,爸,我做一名攝影家又會怎樣呢?掙得少一點,房子小一點,車子小一點,但我會很快樂,會真正幸福。”
——他人眼中的名與利是你心中認為重要的事情嗎?不是就請忽略。
“如果病毒說‘我的孫子將是一名工程師’,我就打爛他下巴,但當他最終說話時,我們都驚訝了”
“踢得好!想當足球運動員嗎?做你想做的吧!”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孩子。
04.
不知道為什么我對于看過的電影很少去挑刺,即使有劇情不合理的地方,我也不會過于關注。有時會看一些影評,不太能理解為什么各大評論區會為了一部電影而爭論不休。
我認為幾乎所有的評論或者觀點都是你自身價值觀通過電影的反射,我不太喜歡去關注一些批判的言論,我只尋求我內心想要的一些東西,以及對我來說能有所啟發和警醒的一些東西。這些就是我看一部電影的最真實的目的,不帶入任何過激的情感,只為看電影而看電影,覺得好那就寫些感受。
電影的最后,皮婭勇敢向唯心的自己說不,和法爾汗、拉杜如愿找到了蘭徹。到這里,是一個圓滿的結局。但我在想,為什么不再繼續拍下去,如果拍下去會是怎樣的一個情景?
但再拍下去也就不是電影了,會牽涉到現實,也無法拍下去。
05.
這是一場關于理想的美夢,電影不能走進現實,也不會走進現實。可值得思考的是,回到現實,關于電影,我們能從里面拾起什么?
關于這個問題,腦中一下子就閃過這么個念頭:“不忘初心,勇敢前行。”又或者可以用康德的那句話概括為“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夢想還是要有的,下面一句我就不說了。
寫到這兒,突然想到在開始下筆之前在簡書首頁看到了一篇講夢想的文章,文中對于夢想的解讀我有一種難以言表的共鳴:
“夢想這東西啊,它本身就不是叫你去實現的,你也沒必要非得實現不可;但夢想不能沒有,因為它必須在那里,一直在那里,吊著你,引著你,時不時把你的目光拽出那狹隘的一畝三分地。”
“而夢想存在的意義,便是擴充我們的視界,讓我們每每遇到挫折時都可以說聲沒關系,讓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永遠都存在著something bigger than me.”
夢想就像夜晚燈塔上的一盞明燈,使得我們在遇見漫無邊際的黑暗時不至于迷失了方向。這也是一種動力和精神的指引,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需求突破,不知不覺中,一轉身,你已經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07.
愿每一個你都能擁有“去活出你自己,我的兒子”這般的鼓勵和支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