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之虎(完結篇):第504重裝甲營的北非之旅

第504重裝甲營的組建

第504重裝甲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42年圣誕節,第4裝甲團第3營改編為負責培訓“虎”式坦克乘員的訓練部隊。該單位成立后遷移至帕德博恩(Paderborn)。在此基礎上,1943年1月18日第504重裝甲營正式在法靈博斯特爾組建,第1連的人員來自第35裝甲團,第2連人員來自第1裝甲團。同月該營接收了25輛三號M型坦克和2輛指揮型“虎”式坦克,2月份接收了18輛“虎”式坦克。2個裝甲連各下轄4個排,每個排裝備有2輛“虎”式和2輛三號坦克,連部裝備1輛“虎”式和2輛三號坦克。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虎”式坦克都有配備了潛渡裝置,這在北非的實用價值非常值得懷疑。

■第504重裝甲營營徽。

1943年2月8日,經驗豐富的前第31裝甲團第2營長奧古斯特·賽登斯蒂克少校(August Seidensticker)被召至陸軍人事局,在那里得知自己已經被任命為正在組建的第504重裝甲營營長。他立即從柏林驅車前往法靈博斯特爾,從維爾納·馮·貝施維茨上尉(Werner von Beschwitz)手中接管了該營,后者后來成為第505重裝甲營營長。

■奧古斯特·賽登斯蒂克(1904-1975),1924年加入第15騎手團,1934年晉升為中尉,1935年起擔任第3裝甲團某裝甲連連長;自1941年7月到1942年12月擔任第31裝甲團第2營營長。1943年2月被任命為第504重裝甲營營長,1943年5月在突尼斯受重傷,后在5月12日被英軍俘獲。1943年7月18日被缺席授予騎士十字勛章。1956年10月以中校軍銜加入聯邦德國國防軍,后升任作戰部隊監察處裝甲兵集群主任(Gruppenleiter Panzer),后在1963年以上校軍銜退休。

委任狀墨跡未干,陸軍總司令部就急不可耐地讓該營第一批部隊在5天后啟程,代替已經被送往東線的第503重裝甲營前往北非。賽登斯蒂克少校立即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在部隊訓練和裝備水平達到實戰需要之前就將其分散投入戰斗無異于自取滅亡。

幸運的是,他的觀點得到了海因里希·埃貝巴赫中將(Heinrich Eberbach,國內軍裝甲部隊司令)的支持,這樣才成功將出發日期推遲到了2月28日。2月17日,第504重裝甲營才開始更換熱帶制服和裝備,最后趕鴨子上架式的訓練一直持續到了2月26日方才告終。

■第504重裝甲營編制序列(1942年2月)。

2月27至28日,第504重裝甲營通過鐵路運到意大利。3月6日至8日,全營陸續抵意大利西西里島西北港口特拉帕尼。賽登斯蒂克少校在當地四處奔波,試圖讓自己的人馬盡快登船。然而,負責海運事務的意大利指揮官似乎并沒有他這樣急切。

心急如焚的賽登斯蒂克少校好求助于地中海彼岸的第5裝甲集團軍司令阿尼姆大將及其參謀長奧古斯特-維克多·馮·夸斯特上校(August-Viktor von Quast)。3月8日當天,營部與第1連攜帶11輛“虎”式坦克和19輛三號M型坦克登船前往突尼斯。3月12日,第504營在突尼斯又獲得了3輛“虎”式坦克。

■駁船上第504重裝甲營的“虎”式坦克,準備被運往突尼斯。注意照片中的這輛“虎”式坦克的履帶和外側行走輪都已經被卸下。

3月16日,賽登斯蒂克少校和隨行軍官趕赴西西里西部城市瑪沙拉(Marsala),搭乘空軍的Ju 52運輸機飛往突尼斯。當時,空中約有45到50架Ju 52運輸機飛往突尼斯,這些飛機在90分鐘后降落在了比塞大。人生地不熟的賽登斯蒂克少校等人無人接風,只好搭便車前往突尼斯城。

■1943年3月,搭乘第504重裝甲營第1連的船隊抵達比塞大。圖為一艘海軍駁船正在比塞大港卸下一輛三號M型坦克(左圖)。由于這種駁船的裝載空間有限,為此可以看到這輛三號坦克車身上堆放了大量各種型號的彈藥箱(右圖)。

賽登斯蒂克少校來到第501重裝甲營營部所在的邁努拜兵營時已是3月17日下午了,他在那里獲悉了發生在貝雅周邊地區的慘烈戰斗和老戰友呂德爾上校受傷的消息。沒過多久野戰電話響了起來,他接到命令立即前往阿尼姆大將的司令部報到。之后,塞登斯蒂克初步了解了突尼斯橋頭堡的形勢,特別是突尼斯南部戰線的形勢。此時,美軍和英軍正在向海岸挺進,以阻止德軍在埃爾德赫里德(El Djerid)-埃爾哈馬(El Hamma)-加貝斯(Gabes)一線建立新的防線。接著,阿尼姆將軍直截了當地問道:

“您能不能帶領這些“虎”式坦克行軍400公里,從突尼斯地區進入斯法克斯-馬克納西(Sfax-Maknassy),期間不會出現嚴重的技術問題和故障?”

賽登斯蒂克少校遲疑了一下,考慮到自己的坦克剛駛下生產線這一事實,他作了肯定的答復:

“可以!”

也就是在這天,第501營剩余的11輛“虎”式坦克及其余單位被編入了第504營。

馬克納西山口戰役

當天,第504重裝甲營接到命令,從突尼斯城行軍400公里前往斯法克斯-馬克納西,增援肖特防線(Schott Position)。戰斗群在海岸公路上行軍,經蘇塞(Sousse)、埃爾杰姆(El Djem)前往斯法克斯,途中經歷了多次空襲。為確保坦克能夠完成行軍,維修連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他們的努力為第504重裝甲營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3月19日,12輛“虎”式坦克來到馬克納西山口,路上遭遇18架B-17“空中堡壘”轟炸機的轟炸,一行人不得不躲進公路旁邊的水渠。空襲結束后,賽登斯蒂克少校率先抵達目的地并在那里碰到了“隆美爾”中隊(Kampfstaffel Rommels,一個以隆美爾命名的混合戰斗群,人數約500人)的指揮官弗朗茨·梅迪克烏斯上尉(Franz Medicus)。他們的到來正是時候,盟軍剛剛向這里發起了進攻,重鎮加夫薩已經易手,盆地附近所有海拔400到800米的高地也丟的差不多了。梅迪克烏斯上尉指揮1門88炮和大約90名士兵擊守住了至關重要的馬克納西山口。第504營隨即讓6輛“虎”式坦克向西穿過山口,撲向美軍第9步兵師。

■上兩圖為1943年3月第1連的“虎”式坦克和三號M型坦克正從比塞大趕往斯法克斯-馬克納西。所有坦克都批著一些樹枝,用于在開闊地帶躲避盟軍的空中偵察。上圖前景處這輛“虎”式在首下位置已經加掛了大片的備用履帶板。下圖為拍攝于同日的一輛該營的三號M型坦克,同樣在車身上布置了大量樹枝。另外,出于防空需要,士兵們在坦克上架設了一挺機槍。與第501營的三號坦克裝備短身管75毫米炮所不同的是,第504營的三號坦克安裝的是一門長身管的50毫米炮。
■第504重裝甲營第1連143號三號L型坦克涂裝彩繪,1943年3月,突尼斯。

盟軍方面,美軍第18集團軍第2軍原計劃應于3月18日向馬克納西山口推進。不過次日第18集團軍變更了計劃,在該方向只留下了第9步兵師,事后證明此舉真是愚不可及。3月20日清晨,在猛烈的炮火準備和密集的空襲后該師展開進攻。該師雖然新近抵達前線且毫無作戰經驗,仍取得了一些進展,德軍在付出了相當的代價之后才將其擊退。

■1943年3月,第504重裝甲營第1連的142號“虎”式坦克正高速行駛在一片灌木叢中。

這場攻防戰在3月23至25日期間達到了高潮,新一輪進攻從22日夜間22時30分開始,美軍第1裝甲師對馬克納西以北的322高地發動數次進攻,皆被“隆美爾”中隊和第504重裝甲營擊退。《國防軍公報》稱這12輛“虎”式坦克獲得了44個戰果。25日中午,師長奧蘭多·沃德將軍(Orlando Ward)決定中止進攻以便重組部隊。這樣,美軍向大海的突破被暫時挫敗了。戰后在聯邦德國國防軍服役的賽登斯蒂克造訪美國堪薩斯州萊文沃斯堡(Fort Leavenworth)指揮和參謀學院時,曾碰到了一位當年指揮坦克營參加戰斗的美軍準將,后者曾他說道:“該死的“虎”式坦克阻止了我們在那天夜里沖向斯法克斯南面的大海!”

擊退美軍進攻后,第504重裝甲營又在馬克納西山口逗留了10來天。3月底,該營經過凱魯萬向西移動,加入邁賈茲巴卜到比塞大附近的“赫爾曼·戈林”師。后撤期間,部隊爆破了1輛失去行走能力的“虎”式坦克。隨后該營暫時擊退了進犯邁賈茲巴卜一帶的一支英軍。4月7日,在斯卡杰拉(Ia Skhirra)以西15公里處發動的反擊失敗后,全營且戰且退往恩菲達韋利(Enfidavilie)。

4月初,第501營重整為獨立連——第501營第1連,但是并未如某些資料中所講將坦克進行了重新編號,只保留第7裝甲團第3營第7連的戰術編號,即炮塔編號均以7開頭。4月1日,根據作戰需要,第501營的哈特曼中尉“虎”式坦克排被劃給第8裝甲團第2營。4月3日,第504營又吸納了“赫爾曼·戈林”師的1個裝甲連。4月13日,第501重裝甲營上報兵力為8輛“虎”式(01、02、712、721、722、724、731和732)和7輛三號坦克(713、715、723、725、733和734)。4月16日,最后1輛“虎”式坦克在比塞大卸船,此時北非的“虎”式坦克總數達到了22輛。

■1943年4月,第501重裝甲營的724號“虎”式坦克停在一條兩側布滿仙人掌叢的公路上,引來了大量突尼斯人的圍觀。
■第7裝甲團第7連(前第501重裝甲營第1連)724號“虎”式坦克涂裝彩繪,1943年4月,突尼斯。
■1943年4月,第501重裝甲營的732號“虎”式坦克停在一片仙人掌叢旁。坦克乘員們則或坐或站地在坦克上休息。如此龐大的一輛鋼鐵巨獸也引來了一群突尼斯當地人的圍觀。732號車此前為第1連的132號。
■1943年4月7日。第501重裝甲營的哈特曼中尉的一個“虎”式坦克排作為第15裝甲師第8裝甲團第2營的一部分,在一些裝甲擲彈兵的伴隨下在拉斯基拉(La Skhirra)附近行動。左圖中可以看到該排的一輛“虎”式坦克和一輛三號坦克。右圖中該排的一輛“虎”式坦克正行駛在一條幾近干涸的小溪旁,其身后灌木叢中有一輛三號坦克,河灘上則有幾輛半履帶裝甲車。

凋零的丁香花

在瓦解德軍的防線后,英軍第5和第9軍準備向突尼斯發動總攻,作為回應,“赫爾曼·戈林”裝甲擲彈兵師發起了一次代號為“丁香花”(Unternehmen Fliederblüte)的作戰行動,旨在破壞盟軍的進攻準備工作。這次行動由“赫爾曼·戈林”師的施密特戰斗群(Kampfgruppe Schmid)指揮官約瑟夫·施密特少將(Josef Schmid)指揮,參戰德軍被分成3個戰斗群,在第754擲彈兵團基礎上組建的奧多夫戰斗群(Kampfgruppe Audorff)負責奪取擲彈兵山(Grenadier Hill);由“赫爾曼·戈林”獵兵團第3營和第7裝甲團一部構成的席默爾戰斗群(Kampfgruppe Schirmer)負責拔除擲彈兵山西北的盟軍據點;豐克戰斗群(Kampfgruppe Funk)由“赫爾曼·戈林”師的一個擲彈兵營組成,負責掩護進攻部隊的南翼。突尼斯所有能動的“虎”式坦克都將參加這次行動,攻勢開始前一天,在“赫爾曼·戈林”獵兵團第3營的指揮所里,第12連連長霍斯特·齊默曼上尉(Horst Zimmermann)和賽登斯蒂克少校協調了作戰方案。與此同時,第501營也帶著5輛“虎”式坦克(711、712、724、731和732)、6輛三號N型坦克(713、723、725、733、734和735)和3輛三號M型坦克(01、113和114)趕到。

■第501重裝甲營731號“虎”式坦克涂裝彩繪,1943年4月,突尼斯。這輛坦克此前為第1連的131號車。
■第504重裝甲營第1連111號“虎”式坦克涂裝彩繪,1943年4月,突尼斯。
■左圖為格哈特·席默爾(1913-2004),1941年6月14日作為第2傘兵團第2營營長獲得騎士十字勛章,后在1944年11月11日以第16傘兵團團長身份獲第657枚橡葉飾。1945被英軍俘虜,后被引渡到蘇聯,直至1956年獲釋并在同年重新入伍。右圖為約瑟夫·施密特(1901-1956),1924年成為軍官,1935年轉入空軍,1942年10月進入“赫爾曼·戈林”師師部,1943年6月10日獲騎士十字勛章,后曾擔任第1戰斗機軍軍長和空軍西線總司令。

進攻在4月20至21日夜間展開,4輛“虎”式坦克和5輛四號坦克搭載著“赫爾曼·戈林”獵兵團第12連的士兵,一輛接一輛緊挨著向南進發。夜間進攻的確出乎英軍意料,很快在英軍防線上撕開了一道20公里寬、8公里深的口子。不過,日出之后的進攻很快止步于英軍主陣地面前。當齊默曼上尉和賽登斯蒂克少校在車隊前方偵察地形時,電話里傳來了營長格哈特·席默爾少校(Gerhart Schirmer)的呼叫聲,齊默曼上尉得知第1連的形勢十分危急,必須終止行動,但是部隊無法在白天后撤,只好就地收縮防御。就在這時,部隊遭遇約20輛盟軍坦克反擊。領頭的幾輛坦克在進入德軍射程后立即被擊毀;作為報復,炮彈很快就落到了德軍的刺猬陣地里。

■1943年4月,一輛“虎”式坦克行駛在突尼斯的鄉間公路上。

4月21日,獵兵團第12連的士兵再次登上坦克,沿公路上向邁賈茲巴卜推進,3輛四聯裝自行高炮也趕了上來。很快坦克戰再度展開,2輛德軍坦克燃起大火,另有2輛中彈癱瘓。第501營第1連連長施羅特中尉(Schr?ter)的座車——712號中彈,炮彈像切奶油一樣貫穿了炮塔側面裝甲,施羅特中尉當場陣亡。關于712號車的損失還存在第二種說法,即該車被第48皇家坦克團A中隊的“丘吉爾”坦克命中,炮塔被卡住,車組因此棄車。該車被英軍繳獲后運至邁努拜,接著被美軍裝船送往美國,現保存在阿伯丁裝甲兵與騎兵博物館。由于攻勢進展不佳,天黑之后德軍撤回出發線。

■1943年4月21日,712號“虎”式坦克被英軍擊傷,隨后被坦克乘員拋棄并被英軍俘獲。圖為被繳獲時的712號“虎”式坦克。
■一名美軍士兵站在712號“虎”式坦克的車長座艙中與這輛坦克合影。從外表上看,這輛坦克似乎并沒有受到特別嚴重的傷害。
■712號“虎”式坦克1943年便連同大批繳獲的德軍裝備一起被運回到了美國。圖為712號的車身與3輛三號坦克、1輛坦克平板拖車、1輛半履帶牽引車和1部火箭發射架被運抵美國紐約港時的情景。不知何種緣故,美軍在運輸712號“虎”式坦克時卸下了它的炮塔。
■正在紐約港卸船的712號“虎”式坦克車身和炮塔(上四圖)。
■712號“虎”式坦克被運抵紐約后,炮塔和車身繼續用火車運到喬治亞州本寧堡的阿伯丁陸軍裝甲兵與騎兵博物館,重新組裝后接受了美軍的全面測試,其左側車身和炮塔在四十年代末被切開,進行車輛內部結構展示并用于教學。

同日,在“虎”式坦克的支援下,獵兵團在邁賈茲巴卜-古拜拉特以東6公里的107高地布防。英軍第9軍的進攻在損失了40多輛坦克后宣告失敗,德軍又損失了1輛“虎”式坦克和3輛三號坦克。第二天發往柏林的一份報告稱:賽登斯蒂克少校指揮的重型坦克在4月20至24日的戰斗中至少擊毀75輛坦克。同日,《國防軍公報》報道稱:“一段時間以來在該地區已經擊毀盟軍坦克81輛,席默爾少校估計“虎”式坦克的戰果大約占到了50%。”接下來幾天里,德軍陸續發動了數次局部反擊,4月25日,“虎”式坦克支援獵兵團奪回了2天前丟失的107高地,第二天又從107高地出發,向北面和西北面發起進攻,擊毀了一些英軍坦克,接著幫助北面的第10裝甲師擊退了英軍。

保羅·奧多夫中校(Paul Audorff)的第754擲彈兵團部署在獵兵團到邁杰爾達河之間地區。英第9軍在沿邁賈茲巴卜至突尼斯公路突破的嘗試失敗后,轉而試圖在此取得突破。面對40多輛英軍坦克,賽登斯蒂克用僅有的6到8輛“虎”式包抄其側翼,至少擊毀其中半數坦克。在裝甲兵、高射炮手和空軍獵兵們的共同努力下,盟軍向突尼斯突破的企圖被暫時挫敗。直到戰后,席默爾少校仍對“虎”式裝甲營在此役中的表現贊不絕口:“這真是第501(和第504)重裝甲營的偉大功績,將德軍在突尼斯的崩潰推遲了14天。”

4月底,北非的戰事已經進入最后時刻,北非德軍的最后幾支裝甲部隊總計不到70輛坦克被集結起來,交給第8裝甲團團長約瑟夫·伊肯斯上校(Josef Irkens)指揮。28日,第501重裝甲營的9輛“虎”式加入了位于邁賈茲巴卜東南仙人掌農場(Kaktusfarm)的伊肯斯戰斗群。在接下來2天里,戰斗群再次奪回了控制(Djebel Bou Aoukaz)的高地,阻止了英第5軍的向仙人掌農場推進。4月30日,德軍在薩地勒-蓬迪法赫斯地區(Ksartyr-Pont du Fahs)擊毀了41輛敵軍坦克。不過戰局發展到這個地步,德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去準確核實戰果,自己則損失至少2輛“虎”式和4輛三號或四號坦克。

5月1日,德軍總計還有69輛坦克可以出動,其中能戰斗的“虎”式坦克僅剩下了4輛。3日至6日,在邁賈茲巴卜地區進行過幾場前哨性質的攻防戰后,英軍發動總攻,雙方在突尼斯城南面的鹽湖附近廝殺數日,德軍擊毀了大約90輛敵軍坦克,但哈特曼中尉的“虎”式坦克因油料耗盡被迫炸毀在一條干河道中。賽登斯蒂克少校也在一次進攻中重傷,后于北非德軍投降時一起被美軍俘獲,并在1943年7月18日被缺席頒發騎士十字勛章。

■第504重裝甲營營長奧古斯特·賽登斯蒂克少校被俘后,于1943年7月18日被缺席授予騎士十字勛章。圖為簽發于1944年8月1日的獲獎證書。值得注意的是,這份證書將他的職務錯誤地打印成了第501重裝甲營營長。

在非洲軍征戰生涯的最后一個星期,由于極度缺乏燃料補給,德軍裝甲部隊已接近癱瘓,僅在埃爾阿利亞(El Alia)機場曾爆發小規模坦克戰。5月8日,第15裝甲軍已被分割成兩個部分:第15裝甲軍軍部、“馮·曼陀菲爾”師(Division von Manteuffel,一支臨時編制的混編部隊)、第15裝甲師和第10裝甲師一部被包圍在埃爾阿利亞以北地區,由裝甲兵上將古斯塔夫·馮·韋爾斯特指揮(Gustav von Vaerst)。西南方向的一個包圍圈位于馬特爾和泰布爾拜之間,被圍部隊為第334步兵師和一些零散單位。

■第504營的121號“虎”式坦克在突尼斯的最后階段戰斗中被命中了4炮,炮塔左側基部和車體座車被擊穿;另外,其炮塔正面也被命中1炮,但未被擊穿(右圖)。左圖為一名美軍與這輛被擊毀的坦克合影,時間大約為1943年5月。121號被擊毀后,勝利者在其車首正面留下了粉筆字作為紀念——“非洲、突尼斯和比塞大”。

5月10日上午9時30分,韋爾斯特將軍在發給阿尼姆大將的最后一份報告中寫道:“我們的裝甲和炮兵部隊已經被摧毀了,沒有彈藥,也沒有燃油,我們將戰斗至最后一刻。”不過,僅過了半個小時他就派人去接洽投降事宜,盟軍驚訝地發現,包圍圈里竟聚集著40000名德軍。博恩半島(Born peninsula)成為“虎”式坦克非洲之旅的終點站,第504和第501營在投降前炸毀了殘存的14輛“虎”式。

留存至今的“北非之虎”有2輛,除前文提到的712號車以外,還有同在4月21日被俘第504營的131號車。該車作為盟軍所繳獲的第1輛“虎”式引起了英國方面的極大興趣,首相丘吉爾和國王喬治六世曾于1943年6月23日參觀了這輛鋼鐵巨獸。131號后被送至英國多賽特郡的博文頓兵營接受了徹底測試,現在仍然保存在博文頓博物館,裝上了一臺虎王坦克發動機,成為現今世界上唯一還能以自身動力行動的“虎”式坦克。值得指出的是,該車參演了2014年11月上映的好萊塢電影《狂怒》,重新披掛上陣與M4A2E8坦克展開了一番生死廝殺,可謂青春再發。

■131號“虎”式坦克(底盤編號250122)被俘時的狀態,車體表面幾乎完整,打開的裝填手座艙蓋因被6磅炮擊中而破碎,其碎片曾擊傷了裝填手。炮塔后部工具箱上則布滿了一些被破片擊穿的彈孔。該車側面車體基本完好,車首側面的一個菱形和數字1為第504重裝甲營的戰術標志,行走輪上有一些被彈片擦傷的痕跡。
■1943年6月,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左圖右一)在首相丘吉爾的陪同下,造訪突尼斯城,參觀了繳獲的131號“虎”式坦克。此時,英軍第1集團軍在這輛坦克的車首正面的左側涂裝了一個該集團軍的徽標。
■2012年,英國《每日郵報》曾撰寫一篇文章,引用前陸軍少校道格拉斯·李德達勒(Douglas Lidderdale)的回憶,稱當年英國首相丘吉爾曾授予這位工兵軍官一項秘密任務,要求他負責繳獲一輛“虎”式坦克用于研究。但是,李德達勒少校也稱在繳獲131號“虎”式坦克的時候,自己并不在現場。左圖為1943年6月,戴著熱帶帽的丘吉爾在突尼斯登上131號“虎”式坦克參觀。右圖中丘吉爾則饒有興致地抱起了一顆88毫米炮彈,似乎在聽取一名軍官講解88毫米炮彈的恐怖威力。
■1943年10月8日,131號“虎”式坦克被英軍送回到英國后,首先于10月20日在倫敦的皇家騎兵衛隊閱兵場(Horse Guards Parade)進行了公開展示。上圖為負責繳獲131號“虎”式坦克的道格拉斯·李德達勒少校和2名戰友與131號“虎”式坦克合影。
■131號“虎”式坦克在倫敦進行了展示之后,又在戰爭期間被送往英國各地進行公開展示,后交付給英軍坦克技術學院進行了一系列測試和評估,后者最終給出了一份有關“虎”式坦克結構的詳細報告。1951年9月25日,131號“虎”式坦克被移交給博文頓坦克博物館。1990年,博物館方面與國防部陸軍基地維修組織(Army Base Repari Organisation)合作,開始修復131號“虎”式坦克,用一臺館藏虎王坦克的邁巴赫HL 230發動機更換了它的邁巴赫HL 210發動機,另外在其發動機艙內加裝了一套現代火災抑制系統。2003年12月,修復完畢的131號“虎”式坦克回到博文頓,從而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夠行走的“虎”式坦克,此后多次進行了公開的行駛展示(上圖)。2012年,博物館又花費了大約80000英鎊完成了一系列修復工作并為其重新涂裝了1943年的沙漠涂裝。隨后,131號參演了電影《狂怒》(下圖),從而成為自1946年電影《阿納姆人》(AKA Men of Arnhem)之后首度出現在故事片中的真實“虎”式坦克。但是,131號在這部背景為1945年春天德國本土的電影中依舊采用的是沙漠黃涂裝,僅在車體表面掛了屈指可數的一些樹枝,這顯然不符合“虎”式坦克在當時背景下的偽裝需求。

綜 述

1942年11月23日至1943年4月16日,共有33輛“虎”式坦克運抵非洲,第501重裝甲營22輛,第504重裝甲營11輛。損失為第501重裝甲營11輛,第504重裝甲營8輛,而投降之前突尼斯殘存的“虎”式為14輛。由于北非的“虎”式坦克經常與其他型號的坦克協同作戰,因此對于其戰果很難統計出精確的數字。《二戰中“虎”式裝甲營的優劣勢》(Strengths and Flaws of Tiger Tank Battalions in World War II)一書稱這兩個營各擊毀150多輛盟軍坦克,如果不計自毀的車輛,那么兩營的交換比將達到驚人的13.6∶1和18.8∶1!雖然這一說法無從查考,但需要指出是,“虎”式坦克的損失也只有少部分可以直接劃到盟軍坦克或炮兵部隊帳下。第504重裝甲營投降前損失的8輛坦克中,只有4輛毀于盟軍炮火,在這4輛中又有2輛是由于中彈后無法修復而自行炸毀的;剩下的2輛中1輛毀于密集的反坦克炮和火炮,1輛被炮兵齊射直接命中,換而言之,沒有一輛全毀于盟軍坦克的炮口下。

■第501重裝甲營的231號“虎”式坦克因被英軍6磅反坦克炮命中24發而被燒毀。事實上,德軍兩個重型裝甲營大多數被毀坦克都是被地雷和反坦克炮的犧牲品。

在“虎”式坦克的使用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分散部署,因為第501重裝甲營的運輸工作持續了6周之久,而第504重裝甲營的運輸工作也持續4周才完成。出于盟軍不斷增加的壓力,德軍總是手上一有可用坦克就將其送往前線。另一個原因是第501重裝甲營在北非的部署過程中飽受低可用率的困擾。第501重裝甲營的22輛坦克當中,可出動數量最高的時刻是1943年2月14日和26日,為14輛;北非地區可出動數量最高的時刻是4月4日,為17輛。第501重裝甲出動率總體上達到62%,第504重裝甲營的出動率也維持在50%左右,然而“總體上”的出動率完全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說法,當戰斗真正開始后,“虎”式坦克的可出動數量很快就會降到個位數,第501重裝甲營甚至出現過沒有“虎”式坦克可以使用的尷尬狀況。

低可用率部分要歸咎于“虎”式坦克仍有待完善。大概是德軍運能優先保障作戰單位的緣故,后勤保障單位的運輸嚴重滯后,第一個維修排直至1942年12月25日才抵達北非,使得“虎”式坦克在長時間內高強度作戰后得不到精心的保養,也讓回收坦克的行動難上加難。此外,由于盟軍不知疲倦地打擊軸心國的地中海運輸線,零備件很少能夠滿足部隊的需求。

部隊分散部署帶來的另外一個難題是后勤保障單位必須分散開來。由于2個“虎”式坦克營的18噸Sd.Kfz.9牽引車數量有限,不可能同時為每一條戰線同時提供支援,更不用說18噸牽引本身也缺乏裝甲保護,只能在安全地帶拖曳和維修重型坦克。坦克搶修車和牽引車的匱乏使得官兵們常常不得不放棄一些本可回收的車輛。如果德軍能投入更多資源,開發出一款更適合重型坦克的裝甲救援車輛的話,那么毀于德軍車組或工兵之手的坦克必將顯著減少。實際上,情急之下官兵們也使出不少絕招,例如在一次戰斗中,1輛三號坦克就憑一己之力勉強將1輛失去行動能力的“虎”式坦克拖離了戰場。

■1943年2月“牛頭”行動結束后,第501營的813號車在兩輛18噸半履帶車的牽引下撤退。重達54噸的“虎”式坦克通常需要2輛18噸牽引車才能牽引得動,文中稱1輛三號坦克勉強將其牽引出戰場的說法,事實上還是值得懷疑的!

無論出于何種原因將兵力分散,都違反了集中部署以發揮決定性效果這一原則,不過從該營傾巢而出的唯一一次戰例來看,集中部署的原則也并不適用于所有條件。1個排的重型坦克在公路上可以化身為鋒利的矛頭,而一群“老虎”擠在公路上就成了“病貓”。在一份關于第501重裝甲營在突尼斯作戰情況的報告中,作者就將失敗的戰斗歸咎于不當地將全營大部分坦克同時部署在山地,以致攻勢很大程度上被限制在一條公路上。

有趣的是,德國人并不認為地雷是“虎”式坦克的克星;恰恰相反,他們強調在遭遇雷區后,一定要派“虎”式坦克打頭陣,引導戰斗群的推進,因為它們“不易受到地雷影響”。這是很另類的想法,因為同一時期美國,英國和蘇聯都在廣泛試驗和部署掃雷坦克,而德國人與其說是使用,毋寧說是在濫用它們最昂貴也最有價值的坦克作探雷器。

■1943年1月,第501重裝甲營的122號“虎”式坦克碾上了一顆地雷,被炸斷了兩條履帶而失去行走能力。照片中可以看到車體正面曾被命中兩彈,但都未能擊穿其正面100毫米厚的裝甲。

直至戰爭結束,德軍的戰術都是利用坦克火力掩護工兵排除地雷或爆破障礙物,這種做法勢必將熟練的技術人員暴露在極度的危險之中。相較之下,利用堅固的重型坦克強行通過雷區是一種更容易接受的辦法,代價是短時間內坦克出動率驟降。然而,如果多輛“虎”式同時觸雷癱瘓,而德軍又未能控制交戰區域,那么事情就會徹底演變成一場災難,這就是發生在貝雅的情況。當先頭車在雷區邊緣觸雷之后,其它車輛顯然會意識到前面是雷區,而后面4輛坦克所能做的只能是越過前車,然后一輛接一輛觸雷,對面的盟軍大概也很難理解,一條公路上的雷區是如何癱瘓5輛“虎”式坦克的。總而言之,如何克服地雷是重裝甲營指揮官在戰爭中始終未能破解的難題。

有趣的是,雖然在北非也時常爆發了近距離坦克戰,即便是“手短”的輕型坦克也未必毫無戰機,但實際上重裝甲營內占據半壁江山的輕型坦克幾乎毫無建樹。不過,指揮官們對于輕型坦克執行聯絡通信、偵察、警戒、運送零件和傷員等任務的表現還是給予了肯定。

德軍的報告顯示,盟軍在領教了重型坦克的威力之后不再從正面發起進攻,在對邁杰爾達的攻勢,第501重裝甲營報告說“毫無阻攔地到達目的地”,而“盟軍部隊和坦克一見“虎”式坦克就迅速逃離”。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從而盡可能多地消滅盟軍,呂德爾少校下達了以下命令:“虎”式坦克不能過早開火,以便撤退的敵軍坦克盡可能長時間地暴露在射程內”。盟軍當時沒有可以與“虎”式坦克匹敵的坦克(實際上之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也沒有),所以多采用在群山之間布下雷場,并用反坦克炮加以支援的戰術。當“虎”式坦克陷入雷區時,用猛烈的反坦克炮和榴彈炮阻止德軍回收坦克,如果火力足夠兇猛或者運氣足夠好的話,甚至能直接取得擊毀戰果,這種戰術在貝雅十分奏效。

德軍在北非崩盤并沒有給2個重裝甲營的作戰生涯畫上休止符。早在1943年3月6日,第501重裝甲營便已經在法靈博斯特爾組建第3連。但是,由于該營主力的覆滅,該連隨后在1943年7月成為“大德意志”裝甲團第10連。第504重裝甲營第3連組建于1943年4月3日,但該連的14輛“虎”式隨后則成為“大德意志”裝甲團第11連。

滯留在西西里的第504重裝甲營第2連(9輛“虎”式和6輛三號M型坦克)后來被并入第215裝甲營,又隨后者編入“赫爾曼·戈林”師。當盟軍在7月10日登陸西西里的次日,該連(此時擁有17輛“虎”式坦克,15輛可以作戰)與美軍第1步兵師交戰。7月12日,在“虎”式坦克的支援下,“赫爾曼·戈林”師對杰拉(Gela)發起進攻,隨后協助傘兵防守巴勒莫(Palermo)。在慘烈的后衛戰中,由于與維修連失去聯系,該連失去了幾乎所有的坦克,只有1輛坦克撤到了墨西拿(Messina)并乘渡輪返回意大利本土。

■第504營第2連的222號是唯一成功撤離西西里島的“虎”式坦克。1943年8月6日,其登上了245號渡輪橫渡墨西拿海峽。

1943年11月18日,重建第504重裝甲營的命令正式下達,重建工作在維茲佩(Wezep)訓練場展開。人員來自在非洲軍覆滅前撤出的老第504營和第18裝甲營,維克馬·庫恩上尉(Vikmar Kühn)任營長,1944年4月初底該營在達到滿編后前往法國。

第501重裝甲營的重建命令下達于1943年9月9日,在該營原有的150名老兵的基礎上,補充了來自第15裝甲補充營的人員,由于呂德爾少校在3月底的戰斗中受重傷,埃里希·勒韋少校(Erich Loewe)被任命為新任營長。重建工作在帕德博恩進行。該營于9月18日前往薩甘(Sagan),10月份又前往法國接收新的“虎”式坦克,然而去上演另外一個曲折的故事了。

(全文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