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在早課上聽雪萍老師拆解了成為你自己。
一、宮崎駿
日本的動畫片之王宮崎駿回答記者采訪時的提問,如何考慮全世界的觀眾?
記者問宮崎駿先生,你面對世界那么多喜歡你的觀眾,你又怎么去考慮到他們的需求,去拍出大家想看的動畫片呢?
宮崎駿回答,他說我從來不考慮我的觀眾。
大家都很好奇為什么他會不考慮觀眾呢?
因為他心中有一個信念,宮崎駿先生相信每個電視、電影里面的故事,他都有自己的邏輯,而他要做的事情是忠于這個邏輯,做到這一點,他非常相信自己感覺的指引,基于自己的感覺和故事邏輯,把它呈現在用戶面前。
二、索爾仁尼琴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文豪索爾仁尼琴說過,每一個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其實自己就是中心,中心從來不是別人。
雪萍老師分享,小時候她經常會思考一件事情,這一天的時間是不是只有他的一天是這樣流逝的,其他人的時間都是靜止的,其他人都在配合他的時間,后來長大之后才發現其實不是的,每一個人都在過這一天,每一個人都是一部小機器,都是一個小齒輪在轉動,你在轉,別人也在轉,只是恰好有時候你們在轉動的過程中,你們正好重合在一起,僅此而已。
所以,成為自己特別重要。
三、巴菲特
很多人問股神,你到底是如何成為股神的?
巴菲特說,在他的生命中,最重要教會他的是來自于他的父親。從小他的父親就一直跟他說,要尊重自己的感覺,你的感覺越是特殊,別人就越喜歡對你說三道四,而這時候你要做的就是堅持從自己的感覺出發。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別人恐懼的時候,他貪婪;別人貪婪的時候,他恐懼”。
雪萍老師分享的NBA美國職業籃球賽的球星,記者采訪球星說,你們認為NBA誰最厲害呢?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很多被采訪到的人都說我自己。
為什么他們會說自己最厲害呢?很多人說他們想成為歷史前五,被采訪到的球員,一定是遠遠大于五個的,那很有意思的事情,很多球星球員說我是最好的,在整個賽事的過程中,他們會努力的證明他們是最好的。
通過宮崎駿拍電影的回答,索爾仁尼琴說的那句話、巴菲特的分享、NBA的現象讓大家知道,我們要成為自己。
如何成為自己呢?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經常會問他人你自己想要什么?
其實很多人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恍如四五年前的我,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當你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時候,就會發現隨波逐流是你唯一的選擇。
心理學上說一個人做什么是從自己的感覺出發的,他就會有一個清晰的叫做真自我;如果你做什么都不是從自己的感覺出發,同樣對應的在心理學上就是一個假自我;
從自己的感覺出發,做什么事情的時候你就有清晰的真自我,可如果你更多的是從別人的感覺出發的,那么就是一個假的自我,假自我是一個人痛苦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我們要想成為我們自己,就要忠于自己的內心,為什么要忠于自己的內心,其實你會發現世界上有非常多的故事,告訴你叫做忠于自己的內心,做事你就能遠遠發揮出你想象的能力之外的能力。
第一,我們要識別那些以愛為名義的控制
在《不要用愛控制我》書中做出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生命中那些我們最親密的人,可能喜歡用愛的名義控制我們, 舉例媽媽帶女兒去吃冰激凌,女兒想吃香草的,媽媽說巧克力的更好吃,如果你是媽媽,你會這樣問嗎?
媽媽試圖讓女兒不要吃香草的去吃巧克力的,如果孩子執意想吃香草的媽媽,就會覺得你這孩子太奇怪了,堅持到最后,也許媽媽會給孩子買一個香草冰激凌,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可能就會按照媽媽的意思去吃一個她不喜歡的巧克力的冰激凌。
這個媽媽就是不斷的想要去動搖孩子的立場告訴他,于是在這樣一次次的動搖過程中很多人最終都會變成巧克力,這其實很簡單很美好的愿望就想吃個香草冰激凌,媽媽想要去動搖孩子的立場,想要把巧克力冰激凌比香草更好吃,這件事情塞到女兒的腦子里面,小小孩子在這個過程當中,一次一次的堅守自己的立場,他是不是就守住了自己的感覺,因為覺得香草好吃,孩子之所以能夠守住自己的立場,是因為曾經有一個重要的親人教過他,要尊重自己的感覺。
巴菲特的父親就曾經教過他要尊重自己的感覺。
冬天出門,媽媽會說加點衣服,你說不冷,媽媽會說我都冷,你咋會不冷呢?小心凍壞了,于是你在前面撒腿,奔你媽在后面撒腿追,為的就是把那件羽絨服套在你身上。
小孩子在學走路的時候摔倒了,膝蓋摔破了,流血了,然后小孩子哇哇大哭,說好疼,媽媽跑過來抱住你,說不疼不疼不哭,你的感覺是我腿疼,然后媽媽說不疼不疼,你還在哇哇哭,然后媽媽會說都說不疼了你還哭,于是哭聲停止,不是你的腿真的不疼了,你媽試圖把不疼這件事情植入到你的內心,最終你選擇了妥協。
有的時候,我們會說我不知道我是誰,所以我要通過別人對我的評價,來認識我自己。
如果你很在乎別人的看法,事實上這不是天然的,是在你成長的過程中形成的,回顧一下自己的成長歷程,你會發現說你之所以那么在意別人的評價,本質上,是因為你身邊一定會有,那么一個人或者一群人用愛的名義控制你。
他們告訴你,你不知道你是誰,我知道你是誰。
所以,如何去忠于自己的內心,請你一定要識別那些以愛為名義的控制,請你不要被別人以愛為名義控制,也不要以愛的名義去控制別人。
第二個找出你發出來的聲音
怎么去判斷那個聲音是自己發出來的,還是別人發出來的,一個小方法。
你經常對自己講,我一定要考第一,我一定要考出好成績,我一定要怎么怎么樣?不一定是考第一,這件事情你看你經常對自己說的這句話的開始起始句叫做我要怎么怎么樣,那么,基于這個詞,你轉換一下,請你把我要干嘛?變成你要怎么怎么樣?
接著你問自己,誰經常跟你講這句話?是你自己經常對自己說,還是父母經常對你說?如果說是父母經常對你說,你形成了一個聲音,我要考第一,這個聲音不是你發出來的,是父母發出來的。
如果你經常把它轉換成說你一定要考什么,是自己常對自己說的,那么這就是你自己的聲音。
所以,當你把我轉換成你之后,你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一下這句話是經常你對自己說的,還是他人對你說的,你就能知道到底聲音是由誰發出的。
我還是希望我們能夠成為自己,希望能夠基于自己的內心,找出自己的聲音,只有這樣才能夠成為自己。
用頭腦思考去分析一個事物,可以認識到這個事物的道理,然而事實真實的情況不是這樣的痛苦,之所以讓你強大,你會發現是因為你真正痛苦過,如果你沒有痛苦過,你沒有經過痛苦的煎熬,你是感受不到那句話叫做痛苦之所以讓你強大,挫折讓你堅強這句話的真正意思。
只有你曾經深刻的投入,其中有這樣的感悟,唯有參與才有認同,只有撞到墻才知道到底疼不疼別人,看你別人會告訴你,說疼你也是說哇塞,肯定疼,看到他那樣子就覺得疼,但你到底有多疼呢,你自己撞一下就知道有多疼,本質上其實是因為我們投入的過程中有了感受,最終有了領悟,而事物的道理呢,并不是講出來的。
為什么我們有時候在跟他人做溝通的時候,在互動的過程當中,沒有辦法同頻共振?核心的原因是因為你在講道理。而道理從來都不用講,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是分享經歷,而不是講道理,為什么小伙伴在做銷售的過程當中老是有卡點呢?因為你老是想講道理呀,抱歉,我們是成年人,我很討厭你跟我講道理,所以本質上我們分享經歷,分享感受,而不是講道理,銷售沒有那么復雜,請你們不要過度的理解銷售,過度的認為說銷售是炫技,銷售是套路。
如果你認為銷售是套路、技巧的話,你會發現你很容易,在跟他人進行溝通的過程當中失去真誠。真誠是打敗所有事情最好的武器,所有的事情不是分析出來的,不是思考出來的,而是投入其中的過程中領悟出來的。
哲學是這么講的,當一個事物的本質與我的本質建立鏈接的時候,這個事物的本質自然就出來了。
你希望在某一領域有所成就,那么請你深度投入到這個領域中,你要知道,唯有參與才有認同,以及唯有參與,才能真正的成為你自己,所以請大家忠于自己的內心,成為你自己,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宇宙的中心。不要盲目的自信,盲目的自信,本質上就是自大,每個人都是宇宙的中心,核心的邏輯叫做發自內心的認識,并喜歡你自己,無論是你身上的優點,還是你身上的缺點,他們都是你真實的樣子,如果你遮住了中間,你覺得不好的部分,你只是想展示你好的部分,你要知道,如果一個人只能夠看到你的光鮮,卻不能看到背后的陰影,那般本質上他不是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有個說法,就是在談戀愛的時候,我們都試圖展現自己的美好,而只有真正能夠接受那個在被窩中放屁的你,才是真正愛你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對自己缺乏一點點自信,其實在很多事情上缺乏一點點內在的自我認同,這個原因的核心可能是以愛為名義的控制。曾經發生在我們身上,因為我們覺得很多聲音是自我發出的,但其實本質上并不是自己發出的,而是他人發出的。
我們要做真實的自己,成為你自己,讓我們一起通過學習提升自己的認知,做自己人生的CEO。
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