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是成為你自己!
這是中國最受歡迎的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得到專欄里的開頭語。其中“成為你自己”每每聽到后都會給自己很大的能量和觸動!
然而在“成為自己”的這條路上真的是荊棘密布,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冒險”。
羅杰斯認為,整個社會對“成為自己”有一種恐懼,這種恐懼建立在兩個錯誤的習慣認識上。
第一,有一個終極的“自己”。
很多人認為,“成為自己”就是要保持恒定不變的精致狀態,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
這種“精致狀態”的保持,那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和自律啊!估計會裝的累死掉了。
第二,“成為自己”意味著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義。
羅杰斯說,這是一種更常見的誤解,所以社會并不鼓勵“成為自己”,社會、家庭總是去規定好模式,讓人們去照做。
我曾在原公司做人資面試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面試者:
當我問起:“面試什么崗位時?他們大都語氣不是很堅定的問,你這有什么崗位?或者說,我學的專業是會計,其實我想做銷售,但我父母說銷售不穩定等”的情況出現。
更有甚者,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女孩來公司面試會計,她的父親陪著一起來公司不說,還要跟著一起面試回答問題。每當我問小女孩問題,她不能立即回答時,就被她的父親搶過去代替回答問題,而當時的我也會不自覺的產生一種抗拒感,對這個父親說:“我要聽你女兒的回答!” 猶如自己的心理邊界被侵犯了一樣的氣憤。
孩子都長到工作的年齡了,做父母的還這么不放手,到底要管到什么時候? 孩子已經沒有了自我,將來如何自己面對這個社會,如何獨立的去面對困難和挫折呢?
像這樣的,父母打著愛的名義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模式照做比比皆是。
同樣的,孩子因為父母的不當教育,出問題的比比皆是。“網癮”、“弒母”、“逃學”......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和頻繁的新聞出現,其實已經引起了父母們對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視啦。
其實,若要培養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父母只需適當的做到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就可以了。
近期跟著武志紅老師專欄學習心理學,越發的覺得“成為自己”的重要性。需要每個人做父母的引起重視,要尊重你孩子的感覺!
? ? ? ? ?
? ? ? ? ? 三點努力“成為你自己”
1、遠離“好人、乖巧懂事”這些標簽。
這些被父母從小貼上的標簽,就像五行大山壓在你身上,讓你不能翻身。當然小時候養成的性格習慣很難改變,但不是不能改變,從細小的事情開始,尊重自己的感覺。
比如:買衣服,你想買一件紅色的上衣,母親非要給你選一件她覺得好看的粉色,那這時你就需要尊重你自己的感覺,堅決地選擇紅色上衣。
不是不孝,而是你已經長大了,選一件自己喜歡的顏色的上衣,你還是要尊重自己感覺的。
之前的你,或許是為了討好父母,想做父母眼里的乖乖孩子,但你要狠狠的撕掉這些標簽。
2、列出你特別想做、但一直因為各種原因沒做成的3-5件事情,并寫上期限。
工作生活中,有些事情,礙于舍不得、為了孩子、或老公(老婆)不喜歡,就一直沒能做的自己特別想做、喜歡做的事。列出來后,寫上期限。然后開始踐行,體驗下“做自己”的感覺。
3、遠離“期待和應該”。
前兩天一個朋友,找我咨詢她找工作的事,因為自己學習了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讓我幫她梳理一下,在梳理的過程中,她就很堅定的跟我說,我還是要找一個銷售的工作吧。說銷售掙錢多,然后可以讓娘家有更好的生活。
其實這個朋友已經是一個10歲孩子的媽媽了,她也還在為了娘家的生活而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她是家里的老大,一個弟弟,還沒有結婚娶妻。她在跟我聊天的過程中,透漏出了她做為家里的老大,就應該為了娘家的富裕生活而努力拼搏。
其實,這若要按照家族排列系統來說的話,就是序位錯了。她已出嫁,那個家庭應該由弟弟撐起來,要擔當了。不然那個弟弟永遠長不大,她的“應該”把弟弟成長獲益的部分給剝奪了。
聊天中,她確實也說出了由于她的越位,當時弟弟考大學選專業選學校的時候,都是她出的錢,然后左右弟弟選的專業,她說雖然弟弟沒說什么,但是她可以感覺的到,弟弟好像不是很喜歡那個專業和學校。 而弟弟迎合了姐姐的“期待”選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專業,也沒有抗拒。
? ?
? ? ? ? ? “成為自己”人的特征
做到了“成為自己”的人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有什么樣的特征呢?
我自己目前還沒有深刻體會到,因此我用語言還無法描述出來,就像是一個從來沒有吃過冰淇淋的人,你對他再怎么樣用語言描述都沒有用的,但如果你讓他嘗一口,那么所有的語言都是多余的了。
但是我可以通過武志紅老師在得到專欄里講“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文章中,講述的一個故事來幫你描述一下“成為自己”人的特征。
故事名字是《高二男生的完美七天》。為了讓大家有真切的體會,下面的故事我將一字不差的“抄襲”過來了。
這是武志紅老師的一個咨詢案例,來訪者是一個男生,看上去唯唯諾諾,有些駝背,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他很擔心如果腰直起來會給別人構成壓迫似的。和任何人相處,他都會第一時間去捕捉對方的感覺。他只能和一個人相處,如果同時有兩個其他人,他就完蛋了,因為他不能同時去捕捉兩個人的感覺,那會累死他。
武志紅老師和他咨詢時,有時會覺得,他是不是有讀心術,可以潛入別人內心獲得情報,因為他常常能說出他下一句要說的話。
他的這個能力,最初就是在和媽媽的關系中練出來的。他忽略自己的感覺,但對媽媽的感覺卻極為敏感,特別是媽媽一有不高興,他就會想辦法去撫平。
他就這樣活了17年。在17歲高二的時候,他有了完全不同的體驗:在七天的時間里,他徹底體驗了一次,完全以自己的感覺為中心而活,是什么滋味。
那七天,是勞動周。
勞動周的第一天,班主任先在教室里宣布:勞動周開始了,你們去學校操場集合,給你們分派任務。
班主任的宣言,讓他腦子里的一根弦突然松了,他感慨說:終于可以不學習了。這句感慨的意思是:學習就是終極任務,父母、老師和同學,都盯著你的學習。這就是外部評價體系的頭號標準。(如果想要知道外部評價體系和內部評價體系,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我下一篇要寫一篇這個主題的文章)。但現在這個標準突然失效了,這一周可以徹底不理學習。
出了教室,走在路上,他腦海里又跳出一句話:你們喜歡我也好,不喜歡我也好,那是你們的事。這句話是對朋友們說的,他在朋友面前太戰戰兢兢、太討好,而這句話一下子讓他感覺,腦子里另一根弦也松了。
走著走著,又跳出了第三句話:你愛我也好,不愛我也好,那是你的事。這句話是對女朋友說的,他女友在同一個城市,但不是同一所學校,離得很遠。
到了操場后,集合,分派任務,給他分派的任務,是和兩個男生一起去管自行車車棚。然后,解散。
解散后,他在和兩個同學去車棚的路上,腦子里突然間跳出了一句話:我就是我!這句話跳出來后,他整個人突然間變了,一股氣從身體里涌起,他的腰直了起來,背也不駝了,本來一個唯唯諾諾、臉上總帶著討好神情的男孩,一下子成了像黑社會老大一樣的風格。然后,自動的,另外兩位男生成了他的“小跟班”。
他說,這七天中,他完全不用頭腦思考,一切都是聽從自己的感覺,而總能做出一些非同尋常的舉動來。
最深刻的一件事是,鄰班一個男生在自行車車棚丟了一塊手表,該男生是學校里“大哥”級的那種人,沒人敢惹。照我這位來訪者以往的性格,他會屁顛屁顛地主動把手表送過去,心里還會覺得自己好像做錯了什么似的。
但這次,他想起了這個“大哥”欺負過他,他的第一感覺是要報復,所以把手表放到了一個車棚的抽屜里,不是藏起來,只是隨意放在那兒。
如果是以往,他肯定會被“大哥”修理。但這次很有意思,先是有消息傳到了對方耳朵里,來問他要時,他說,我沒撿到。
“大哥”悻悻地走了,隨即找人說合,說對不起,過去小弟有得罪請見諒,然后還請他和幾個相熟的吃了一頓賠禮飯。在飯桌上,他話也不多,等快結束時,他把手表拿出來,放在桌子上,仍是沒多說話。
另一件事是,管自行車棚的三個男生用撲克牌小賭,賭注是一盤草莓,他如有神助,一次都沒輸,很快把草莓幾乎都贏過來了。但隨即,他說不打了,接著把草莓分成三份,分給另外兩個男生,他們也乖乖接受。
在這期間,他女朋友過來找過他。本來他們的關系是女友地位高,他的地位低,但這次女友看見他,目瞪口呆,立即有了一副超崇拜的神情,愛得不得了。
就這樣過了七天,到了第八天的上午,開始上課了。他的時空感發生了變化,他看老師寫字,每個字都有一尺大,閃閃發光,而且不像是寫在黑板上,而是直接寫到他心里。他腦子不用主動思考,但一切都明白。這種感覺持續了一個上午,他覺得,如果這樣下去,他門門課都能考滿分。
然后到了中午,女友過來找他,而他第一感覺是不想去。但想想女友跑這么遠過來,不去見的話于心不忍,于是去見了。立即地,他的完美感覺,就從100分跌到了70分。而在見到女友的一瞬間,他內心發生了不可思議的變化,然后跌到了零分以下。
從此以后,他開始找心理咨詢師。他說,本來我一直是活在地獄里,但不自知,覺得這很正常。可體驗過天堂的感覺后,就發現地獄是如此煎熬。
他和武志紅老師的咨詢,持續了兩年多時間。最后,他也沒有回到100分的感覺,而是回到了60分,可以做一個正常人了。
從以上的故事中,你是否找到了“成為自己”人的特征了呢?
“成為自己”的路上不是一帆風順的,但需要糾正的是:
“成為自己”不是自私。它是你的活生生的體驗。
“成為自己”不是自私。它是你的活生生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