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里呢?”
記得小時候讀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時,對時間并沒有什么概念,那時候年輕,覺得自己擁有最多的東西就是時間。
那時天真地想:覺得時間不夠應該珍惜的人大概應該是行將就木的老人了吧?一天天的時間越過越少,所以才會生出如此感慨來。
卻不知道,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不知不覺間,我也到了感嘆時間過的太快了,時間太寶貴了的年齡了。
其實仔細一算:
按照活到80歲計算,人的一生有兩萬九千多天,除去睡覺的九千七百多天(按照每天8小時睡眠時間計算),只有一萬多天是睜著眼過的。
而這睜著眼過的一萬多天我們每天是不是充分利用好了這些時間呢?我們又做了哪些有價值的事情呢?
這樣一想,多半會驚出一身冷汗,每天看著忙忙碌碌,實際沒完成多少事情,時間也不知道去哪里了?原本計劃要當天完成的事,第二天卻被一些臨時發生的事情耽誤了;面對該完成的事情,卻找出種種理由拖延,以至于要完成的事情越堆越多。
時間越用越少,我們越來越忙,人生已經雜亂無章了,可憐我們還不自知。那么,到底有沒有某些方法,讓我們不僅能爭取到更多的時間,實現我們更多的夢想,而且能過得不那么忙忙碌碌、身心疲憊呢?
事實告訴我們,這種方法是有的。
一、追蹤你的時間,看它們到底去哪了?
蘇聯作家格拉寧寫過一本書叫做《奇特的一生》,特別探討了主人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前蘇聯昆蟲學家柳比歇夫獨創的史無前例的時間管理法。
他從26歲一直到82歲去世,56年如一日,堅持對個人時間進行定量管理,并定期做分析總結。這種方法建立在數學統計的基礎之上,重點是對消耗時間的記錄進行分析,使人們能正確認識自己的時間利用狀況,并養成管理自己時間的習慣。
柳比歇夫所有的時間用在什么地方都記錄在案,不會消逝不見,它變成了什么,都能查的出來。他仿佛讓時間變成了物質的,時間被他抓住了。他是時間的主人。
我們也可以試試看用這樣的方法來了解我們每天的時間到底用在什么地方,浪費掉的時間究竟是干什么了。
然后根據記錄結果來改進我們的行動。
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網上流傳著首富王健林的一天工作日程安排,計劃什么時候辦什么事,用多長時間,準確到了分鐘。
據傳,某位想要合作的人因為遲到了5分鐘,王健林就拂袖而去,當然合作的事也就沒指望了。
劉潤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時間顆粒度這個詞語,時間顆粒度就是一個人管理時間的基本單位。根據上圖中的表格,王健林的時間顆粒度為15分鐘。
可是反觀我們自己呢?時間顆粒度大概是半天甚至更長。我們不能像王健林那樣將時間精細化到15分鐘,當然我們也沒有像王健林那樣日理萬機。僅僅就是生活中的日常事務就讓我們手慌腳亂,不能應對。
那么,事先列計劃,做好安排,就是我們管理時間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了。
列計劃要落實到實處。例如這樣的計劃就是大而空的:完成項目申報。
這個對完成工作沒有指導意義。如果你將它改成,對申報材料進行整理,看有無遺漏;裝訂申報材料;請領導審批;審批同意后,遞交上級主管部門,這樣的話整個工作就顯得有層次,有順序,做起來更有條理。
我們現在使用的手機都是自帶日歷工具的,我們可以將我們的待辦事項放入日歷中,然后利用工具,逐項管理我們的工作任務和生活中的大事小事。
三、賦予目標管理的樂趣
這時學會將任務劃分為一個個小的目標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比如日本馬拉松冠軍在他的自傳中是這樣說的:
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
比賽開始后,我就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奮力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四十幾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么幾個小目標輕松地跑完了。
起初,我并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四十幾公里處的終點線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里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嚇倒了。
他最后總結到:我是用智慧取勝的。
從松散的狀態一下子進入到時間管理中,可能短時間還不習慣,尤其是枯燥地記錄時間,按部就班地計劃時間,時間稍長,會讓我們覺得厭煩,重新回到無序散漫中去,我們唯一能運用的就是耐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