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如果有一堂課,與死亡靠得很近,你迷茫又焦躁,你還上這樣的課么?一個叫米奇的人,每周星期二,打飛機準時去他重病纏身待他如朋友般的老教授莫里那打卡,上了十四節。米奇稱之為必修課,寫下論文呈交成書,流傳至今。跨越差不多二十年后的今天再看,依舊受用。
??老教授用他最后一程和此生親身經歷,去和米奇上了一門討論生活意義的課程。而每個人在打開這本書的時候,這也是一場,與你相約的星期二的課。不要太著急看太快,討論的問題有點多,但每一個都是生命必經的點,都值得聽完后,看看你自己的生活,慢慢思考一下,得到屬于你的領悟。
? ? ? 這世界對深陷厄運的誰都無動于衷,周圍生活的節奏缺了誰仍正常順利,這讓莫里震驚、失落后,又給莫里還來得及的時間去尋思改怎么辦的答案。在還為找到明確答案前,莫里被疾病逼迫與正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一告別,他不甘枯竭并決定勇敢面對死亡,帶著尊嚴、幽默和平靜。他要證明,來日無多和毫無價值不是同義詞。
? ? ? 莫里意識到,活在教授錯誤東西、接受無用文化時代卻不敢堅強且心安理得去建立自己文化的人,更不幸。要使生活有意義,就得獻身于愛和周圍的群體,去創造一種能給你目標和意義的價值觀,做一個有活力的完整的人。
? ? ? 莫里的十四堂課,展示了一種更健康更明智看待人生的態度,直至今日依舊有效適用。
在談論世界的時候,莫里堅信,關心別人而流淚并不是一件難堪的事情。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并不代表不堅強;關于自憐,他坦言他也會哀嘆,但每天早上就幾分鐘傷心,掉幾滴眼淚就結束,然后滿心歡喜開始擁抱生活中仍美好的一切人和事物;對于遺憾,他指出了我們的文化不鼓勵退一步思考審視當下生活遺憾這類問題,而關注更多的是一些很自私且永無止境的瑣事。盡管大部分人其實都需要醒豁一番;死亡這個話題,他也毫不忌諱地揭示,一旦學會了了死也就學會了活。只有意識到自己會死,并時刻做好準備,像佛教徒那樣,每天放一只小鳥在肩頭問“是今天嗎?我準備好了嗎?能生而無悔,死而無憾了嗎?”這樣活著就會更加珍惜生活。他還強調,過多追求的物質需要并不使自己滿足,要重視人與人互愛的關系和周圍的世界;在家庭這個問題上,莫里認為沒有家庭的人失去可支撐的根基,只有家人能提供一種始終關心守護你的心理安全。這是金錢、名望、工作無法給予的,同事、朋友也無法代替的;感情上,他主張超脫,這種超脫并非不投入生活,相反要完完全全投入進去,感受、經歷、認識才能走出來;對衰老的恐懼,他覺得這反映了生活的不滿足、不充實、無意義。因為找到生活意義的人是不會想回到從前。不視衰老為衰敗而是成熟,樂于接受它,然后離開它,去發現當下的一切美好、真實。才是正確的態度。他提出任何人屬于任何年齡階段的自己,因為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人都會有過或終將擁有;莫里說金錢是愛的替代品,但實際上什么也無法替代溫情。真正使人感到滿足的是給予他人你應該給予的時間、發自內心的關心、閑談,而非是金錢;愛的永恒,他提出全身心投入每一場陪伴和談話中,把精力放在與人交流里。他提議生活里應該有更多的擁抱、親吻、交談、歡笑和道別;面對婚姻這個詞,莫里感到遺憾,因為年輕人對婚姻要么過于自私無法建立真誠的戀愛關系,要么過于輕率,地走進婚姻殿堂又匆匆逃離。他說道愛情和婚姻仍有章可循。兩個人的關系要懂得互相尊重妥協、彼此開誠布公地交流、擁有共同的價值觀。最重要的是對婚姻的重要性信念是相同的;至于我們的文化,莫里相信人性本善,人受到威脅才變壞,而威脅很多時候來自于我們文化過分提倡的追逐經濟利益。他提議在遵紀守法的前提,思想、評判的大問題上要自己選擇,不要讓任何人或者社會替你做出決定。他承認,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問題,逃避不是解決的方法,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化,建立一個由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組成的小社會,去適應發展和變化,才是正道;他直言,記恨和固執都是毫無意義的。自負、虛榮會抱憾終生。所以要學會原諒。除了原諒別人,也要原諒自己應做而沒做的事情,跟自己和解;完美的一天,是需要我們接受我們不高于自然,也會有生有死,與自然講和的事實后,去理解死亡只是終結生命并沒有終結感情的聯系這樣的回報,才能體會到,真正的那份完美是在極普通毫不奢侈的每一天里的;最后的告別,莫里親自指導米奇在不知道怎么說再見的時候,就擁抱、親吻、表達愛,多給別人哪怕是多一秒的快樂。
? ? 米奇聽完了所有的課程,他回頭看看原來的自己,便很想和他交談,他想告訴曾經的那個他感情要更開放些,不要受商業價值觀的誘惑,去傾聽所愛的人的話語,像是在最后一次傾聽他們的話語那樣專注認真投入。他知道他是無法擦掉過去的痕跡重新再生活一次的。但他學會了,生活中沒有“來不及”這個詞,因為莫里教授直到說再見的那一天還在改變著自己。這是米奇一生中擁有的一個好老師,很慶幸,他被介紹到了我們的眼前。
我不停地劃著橫線,標注那些精彩而令人深思的話,想全部分享,卻說不盡他那獨特的人生哲學。若你也如我,隨手拿起翻一翻,你會驚嘆,很多年前,那個睿智的老人,在緩慢的逝去的時間里,留下了那么真誠而深刻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