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安排在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二篇,本單元排的語文主題是藝術之美。第一篇是《文言文兩則》有《伯牙鼓琴》和《書戴嵩松畫牛》,第三篇是自學課文《京劇趣談》。這三篇課文分別從音樂、美術、京劇等方面,讓孩子們認識到了中外傳統藝術的魅力。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寫作要素是“寫自己的拿手好戲,把重點部分寫具體。”
在教學過程中《月光曲》更能體現音樂藝術之美,讓孩子們在了解課文內容,明白《月光曲》創作的過程:貝多芬到萊茵河旁邊的一個小鎮上旅行演出。一天晚上,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琴聲從一所茅屋里傳來,彈奏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走近一聽,聽到了屋子里兩兄妹的談話,盲人妹妹非常想到音樂會上貝多芬的琴聲,但是因為家里貧窮買不起入場券,不想讓哥哥擔心。
貝多芬曾經說過:“美好的音樂應當給予窮苦而又愛好音樂的人們。”他覺得自己的音樂應當為窮人造福,如果能做到這一點,該是多么的幸福!所以他走進茅屋,為這對兄妹彈奏了一首樂曲,當盲人姑娘聽到貝多芬的音樂后,從彈奏者純熟的彈奏技巧和對情感的充分表達上,他猜出了彈奏者就是貝多芬先生,襯托出盲人姑娘對音樂的熱愛。
貝多芬非常感動,合著清幽的月光,又為盲人姑娘彈奏了一首樂曲。在這首樂曲里,兄妹倆靜靜的聽著,他們的眼前出現了三幅畫面: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灑滿了熒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了輕紗似的微云;海面上刮起大風,卷起了波浪,朝著岸邊涌過來。
美好的音樂總是帶給人無限的遐想,讓彈奏者貝多芬和兄妹倆都沉浸在音樂的美感受中,貝多芬回到旅店把剛才彈奏的譜子記錄了下來,取名《月光曲》。
這一部分的教學,可讓孩子們抓住三次對話,感受盲人姑娘兄妹倆的善良,對音樂的熱愛,貝多芬琴技高超,同情窮苦人。
同時,欣賞《月光曲》,對月光曲創作時的畫面展開想象,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學生對照這三幅畫面和樂曲變化再進行想象,體會音樂之美,體會藝術帶給人的震撼和不同的感受。在此基礎上,指導孩子們背誦。
如果課堂上還有時間,可以給孩子們放一首他們喜歡的音樂,比如《讓我們蕩起雙槳》《送別》等,想象畫面體會,根據音樂的悠揚舒緩、高昂激進,表達的不同情景,感受音樂藝術的非凡魅力。
同時,也可以跟學生交流課文寫的關于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只是民間流傳的故事,不一定確有其事,在網上搜索關于《月光曲》創作的更多的知識。這首曲子本來是貝多芬的《第14號鋼琴鳴奏曲》,德國一位詩人用瑞士盧塞恩湖上的明媚月光來形容這首奏鳴曲的第一樂章,于是就有了《月光曲》的名字。因為人們喜愛這首樂曲,更熱愛這樣一位偉大的音樂家,所以就對《月光曲》這首曲子的譜寫,流傳了這樣美麗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