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9 世紀中葉,卡爾 · 馬克思提出了卓越的經濟見解,并據以預言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沖突將日益激烈,無產階級必定會取得最后的勝利。馬克思當時十分肯定,革命將率先發端于工業革命的領頭國,例如英、法、美,接著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區。
但馬克思忘了資本家也會讀書。一開始只有少數幾位弟子認真看待他的理論、仔細閱讀。隨著社會主義的火炬逐漸得到追隨者而壯大,資本家開始有所警覺,也跟著細讀了《資本論》,并采用了許多馬克思分析時的工具和見解。
在20世紀,從街頭的年輕人到各國總統都接受了馬克思對經濟和歷史的思考方式。即使是極為抗拒馬克思主義預測的資本家,也在利用馬克思主義的預測。比如美國中央情報局分析20世紀60年代越南和智利的情況時,就將社會分為不同階級。在尼克松或撒切爾夫人考慮全球局勢時,也會自問是誰控制了生產的重要工具。從1989年到1991年,老布什眼看著蘇聯帝國走向敗亡,但在1992年總統大選時被比爾·克林頓擊敗??肆诸D的勝選策略可以濃縮成他的競選口號:“笨蛋,問題在于經濟!”就算是馬克思本人,也沒法說得更好了。
當人們采用了馬克思主義的判斷時,也就隨之改變了自己的行為。位于英法等國的資本家開始改善工人待遇,增強他們的民族意識,并讓工人參與政治。因此,當工人開始能在選舉中投票、工黨在一國又一國陸續取得權力時,資本家也就能夠繼續高枕無憂。
于是,馬克思的預言未能實現。英美法等工業強國并未發生大規模共產主義革命,無產階級專政也未在這些國家登上歷史舞臺。這正是歷史知識的矛盾。知識如果不能改變行為,就沒有用處。但知識一旦改變了行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義。我們擁有越多數據,對歷史了解越深入,歷史的軌跡就改變得越快,我們的知識也過時得越快。